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种重要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种重要逻辑关系

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这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
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显然,这两句表达的充分条件是不对的。

虽然从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出发,不能得到“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论。

但反过来,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出发,却可以得到“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

也就是说,“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只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1题: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A项中,“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从原文中“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化来。

原文中说: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这个结果的条件之一,而不唯一条件。

所以,选项用“如果……就”这个表述充分条件的关联词表达,即错。

正确的表述是: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才不会留下“乡痛”。

二.因果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二卷第三题: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
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B项表述,显示出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该项关系失当。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必然得出“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这个结论。

原文表述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原文有“一般来说”这个限定,所以,而选项如此表述,就忽略了这个限定。

C项表述,“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这个原因,可以得到“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结果。

正确。

三.主次关系
D项内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对应的原文是“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很明显,原文意思,“乡村记忆”是“主”,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是附属的,是“次”。


是选项的表述,却将主次关系颠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