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练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时间:45分钟分值:39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日规汪曾祺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

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出一倍。

可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一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

他不爱串门拜客闲聊天,可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

大家都知道高教授的脾气:他的花绝不送人。

而且大家知道,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他的花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不少,他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

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

先生,您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

因此,高崇礼卖花,全校师生,皆无非议。

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高教授的花圃,蔡德惠。

蔡德惠是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

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紧挨着。

蔡德惠和高教授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各门功课都很好。

他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

联大学生像蔡德惠这样没有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

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

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

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

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

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才生。

四年级的时候,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

一毕业,他就当了助教,坐办公室。

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

蔡德惠算是高崇礼的学生,他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

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

但是真正使高教授对蔡德惠产生较深印象,是在蔡德惠当了助教以后。

他很勤奋。

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蔡德惠已经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

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

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

因此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

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

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

高教授很高兴。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

他交游不广,但是并不孤僻。

有时他的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坐坐。

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

这是一个日规。

蔡德惠自己做的。

所谓“做”,其实很简单,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院墙是土墙,是很容易钉进去的。

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这是蔡德惠的钟表。

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

他只要看看筷子的影子,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不会差错。

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

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

大概没有。

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

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不免引起一点感想,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

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

不久,死了。

死于肺结核。

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崇礼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

这天是星期六。

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

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

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选自《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1.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蔡德惠的生活状态。

(4分)答:2.文章在很多处写花,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5分)答: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6分)答:1.答案蔡德惠的生活很清贫,但是他乐在其中。

他很痴迷于植物分类学,并且很自律,很刻苦,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解析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一个从物质层面,一个从精神层面。

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这是一个日规。

蔡德惠自己做的”等分析可知,贫穷:买不起怀表等细节;热爱学术:植物分类学枯燥,但他乐在其中;有生活情趣:侍弄花草、做日规等。

2.答案因为花是高崇礼与蔡德惠之间最大的牵连,着重写花,给了高崇礼怀念蔡德惠的理由;花也是蔡德惠对植物学痴迷的一个体现,更能体现出蔡德惠的敬业。

解析花是连接高教授和蔡德惠师生情谊的纽带,和下文日规的情节相映照,爱花体现了他们高雅的情趣,高教授卖花从侧面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环境。

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

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

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

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

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

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分析,花也是蔡德惠对植物学痴迷的一个体现,更能体现出蔡德惠的敬业。

3.答案日规是蔡德惠自律、有生活情趣的体现。

日规还在,竹筷的影子还在慢慢移动,可是却没有人再去注意。

更体现了对蔡德惠逝去的惋惜。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

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

大概没有。

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分析可知,日规是蔡德惠自律和情趣的体现。

日规还在,竹筷的影子还在慢慢移动,可是却没有人再去注意。

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的情节;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为蔡德惠英年早逝惋惜;斯人已逝,但精神尚存;叙述语言平实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

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

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4.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6.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6分)答: 4.答案A仔细阅读第一段,可发现A类传播行为的要素是“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发送给对方”。

这里,“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是“编制信息代码”所遵从的原则和使用的手段。

这个主次要分清。

根据第二段可知,B类传播行为的要素是“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进行加工”,要注意“是否”二字,说明接受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一是有决定“是否”接受的主动权,二是有“加工”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