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
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
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具体表现为:①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逐渐变得孤僻离群、生活懒散,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下降,或是常发呆发愣,或蒙头睡觉,衣衫不整,污秽不堪,或对镜发笑,自言自语。
②精神萎靡,自诉头痛头昏,失眠心烦。
谈话时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或欲言不止,或百问不答,或喜欢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新字、使人费解。
③整日叫喊不停,独自对空说话,甚至语不成句,情绪与言语内容常不相协调,如说有人要伤害他,但面部表现却很高兴;或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
④想入非非,遐想终日。
妄想内容多离奇古怪、荒诞无稽,如无中生有地认为饭菜内有人放了毒药,或认为别人咳嗽、吐痰、搔头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有的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常与对方纠缠不休;有的感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身体受到电波、仪器的控制等等。
精神病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公害之一,专家指出,认识精神分裂症症状可以为早期治疗赢得最佳时机。
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关键在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首次发作的6个月以内是最佳的治疗时期,这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损害最少。
首次发病者,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在病后的6个月到1-2年可望完全恢复。
延误首次治疗的时间将导致治疗的效果下降。
但是如果不坚持服药治疗,85%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
那么,怎么才能在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呢?一般来说,以下几方面有助于辨别。
①性格改变
和类神经症症状是早期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的表现:如病人变得孤独、少语、不合群、做事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负责、兴趣索然、生活懒散,甚至连个人卫生和起居也需别人督促。
也有的病人表现为敏感多疑、不近情理、好发脾气,或表现为自言自语、独自发笑等。
不少病人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周身不适等,甚至怀疑自己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②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活动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表现。
在疾病的早期,轻微的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症状不易被人重视,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在上述症状的掩盖下,病人往往想法怪异,谈话内容常会离题,十分令人费解。
有的病人还出现某些片断的妄想和幻觉,也有不少病人显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或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另外,有些病人好独自呆坐,或整日游荡,行为使人无法理解。
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缺乏自知力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共同特点。
病人通常都拒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不能识辨自己的病态,因此对治疗要求不迫切,甚至拒绝治疗。
即便极少数病人可能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有病”,但让其做具体分析时,却显得肤浅而很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