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第六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和统一性、完整性的障碍,并出现一系列思维、感知、意志行为异常。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部分病人出现人格缺损、严重的丧失社会适应能力。

若得不到合理治疗则容易出现精神衰退。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

住院患者占各地精神病医院住院人数的首位,且对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影响较大、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经济上和医疗管理上的沉重负担,为此对本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及加强社会关注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一、概述㈠概念及其发展据世界医学文献记载,现代精神病学的先驱德国医生Kraepelin在1896年将类似精神分裂症病象归纳命名为早发性痴呆,强调了本病特定的以痴呆为结局的后果。

1911年,Bleuler认为本病特征是精神活动的“分裂”,正式命名为精神分裂症,并沿用至今。

㈡流行病学特点据国内1982年对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5.69%、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左右。

㈢病因及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或至今未能找出单一的、决定性的发病因素。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较密切关系:1.遗传因素:家系研究表明,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上海调查为6.2倍),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遗传倾向的人,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病。

遗传因素作用的证据有: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比双卵双生儿的同病率高4倍),寄养子研究(为了排除有关因素的影响,即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养在双亲健康的家庭,待其成年后研究其发病率,结果发现其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

2.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中,环境因素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可能与发病有关联,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社会贫困阶层人群本病患病率较高,可能与这一人群易受到心理社会应激影响,精神压力较大有关,但贫困究竟是疾病的诱因还是后果尚有争议。

3.生物学因素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感染、中毒、脑部创伤、内分泌改变等,可能促使潜在的致病因素转变为显著的疾病症状,导致发病。

神经发育因素,如分娩时产伤、母孕期病毒感染、父母药物依赖,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

4.神经生化病理改变中枢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并受到酚噻嗪抗精神病药物(有阻断中枢DA受体的功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支持。

其他还有自体中毒假说、脑神经递质紊乱假说等。

一般认为以慢性、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DA功能减退较明显。

5.脑形态学改变CT和MRI的应用及研究,发现许多病人有脑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轻度的脑萎缩现象,脑室扩大等。

脑血流学研究亦提示不少患者额叶供血不足等,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大多隐匿起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逐渐进展,呈慢性化倾向。

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分裂现象”,即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之间不协调。

其中最基本的症状是思维障碍。

早期通常表现为生活懒散、工作或学习的效率下降、敏感多疑、不愿接触别人、行为日益怪异等。

急性发病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知、情、意紊乱,如兴奋伤人毁物或行为反常等。

女性病人常在月经来潮前后出现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

(一)早期阶段多见于病变初期,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尚未充分暴露,患者可有类似神经症的表现,如敏感多疑、睡眠障碍、焦虑紧张等,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对工作、社交、个人卫生失去兴趣。

与亲人疏远,对人冷淡,生活懒散,行为怪异,窥镜自怜,模样奇特古怪,喜紧闭门窗,独自在房内喃喃自语或呆笑等,易被误认为是性格问题或思想问题而导致误诊,或由于家属担心病人确诊后带来的多方面严重影响(如可能终生受歧视、可能葬送学习及工作前程等),因而顾虑重重,未能及时就诊。

(二)充分发展阶段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精神症状充分显现,虽然精神分裂症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

但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行为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1、思维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患者基本症状之一。

患者可表现为联想散漫,患者表现为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思上的联系),病理象征性思维等。

精神分裂病患者妄想多为原发性妄想(指突然发生的、完全不能用病人当时的处境和心里背景来解释),一旦出现患者深信不疑、妄想的内容十分荒谬、内容分散、对象太多不固定。

妄想中又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为最常见。

2、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同时也与思维活动不协调等,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之一。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行为障碍中最常见的是意志减退。

精神分裂症较为特殊的行为障碍是行为的“内向性”,表现为病人完全沉湎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孤芳独赏,甚至废寝忘食,别人难以了解。

病人对社交、工作和学习毫无兴趣,主动性差、生活懒散、旷课旷工或行为怪异等,部分病人行为逐渐退缩。

有的病人可出现兴奋伤人毁物或刻板动作、木僵、蜡样屈曲、自伤自杀等。

行为障碍通常是妄想、幻觉、情感障碍等的后果。

4、感知障碍精神分裂症常呈现幻觉,其中又以幻听最常见,主要为言语性幻听。

“声音”来源广泛,且常常是只言片句,但患者常无条件地受“声音”支配,出现行为障碍。

5、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往往缺损。

患者不承认自己的疾病,不承认自己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上的改变或异常,相反地归咎于他人。

拒绝就诊,拒绝接受治疗。

6、人格改变部分病人有分裂样性格,表现为淡漠、孤僻、退缩、不愿与人交往或好幻想,易钻牛角尖等。

7、其他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

部分病人可有语言及记忆力障碍,随着病情发展,不少患者适应社会、学习、工作能力逐渐下降。

3、慢性衰退阶段随着病程进展,部分患者逐渐表现为衰退状态。

此时阳性症状或阴症状同时存在。

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发作次数愈多,精神衰退状态就愈明显。

慢性衰退阶段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意志缺乏,丧失生活的动力,若不予督促鼓励,则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闲逛;②思维迟钝、交往困难、言谈内容贫乏;③情感淡漠、终日表情呆板、语音单调、兴趣缺乏;④社交退缩、回避社交活动、闭门不出、独居斗室;⑤行为缓慢、丧失应有的礼仪、行为怪异、社交时使人难堪。

部分病人可有暴力冲动、伤人毁物表现。

三、临床类型一般按临床症状群、起病、疗效及预后情况等分型:(一)单纯型多发生于青少年期,起病隐匿缓慢、持续进展,以阴性症状为主。

早期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工作及学习效率下降等。

临床症状主要是日益加重的孤僻、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精神活动日益贫乏和社会功能下降。

一般无明显幻觉、妄想。

本病患者早期易误诊,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往往经过数年病情日益明朗,加重时才被发现,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二)青春型多见于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主要表现为思维散漫、情感改变如喜怒无常,情感幼稚。

伴有片断妄想和幻觉,行为紊乱明显,兴奋冲动,症状常变化难测,不少病人行为紊乱带有明显的性色彩。

病变发展较快,预后一般不佳。

(三)紧张型多在青壮年起病,常急性发病,病程多呈发作性。

主要症状为交替出现的紧张性抑制和紧张性兴奋。

紧张性抑制者出现行为缓慢,少语懒动,重者出现不食不眠、不动不语,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蜡样屈曲等“木僵状态”。

紧张性兴奋者常突然出现冲动行为、伤人毁物,历时较短暂。

一般近期疗效较好。

(四)偏执型(妄想型)最常见。

发病年龄多在30岁前后,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

由于精神症状的隐秘性,早期患者不易被发现。

病初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幻觉,有时可伴有人格解体等。

一般急性起病者预后较好。

(五)其它类型除上述传统四个类型外,不能归入各型或难以分型者称未分型等。

在急性阶段,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等为主者,可称为“阳性症状”;而慢性阶段,临床主要症状是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缺乏动力等等,称为“阴性症状”。

四、病程和预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家族史阳性,病前有分裂样性格,缓慢起病者预后较差。

2、发病年龄越早,未及时得到合理治疗者预后较差。

3、得到社会及家庭支持、监护条件良好者预后较好,反之较差。

一般而言,经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获临床治愈或不同程度的缓解。

五、诊断要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精神检查,目前为止还没有肯定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国内外多采用精神病理学标准化评定工具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而且诊断标准变革较大,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的诊断更趋慎重。

诊断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分裂现象”。

诊断精神分裂症必须符合下列四条标准:1、症状学标准确定无疑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两项,且各症状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

(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驰或破裂性思维,或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2)妄想: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内容自相矛盾,或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或妄想内容荒谬离奇。

(3)情感障碍:情感倒错或情感不协调。

(4)幻听:评论性幻听,或争议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或连续1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或听到的声音来自患者体内某一部位。

(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怪异愚蠢行为。

(6)意志减退,较以往显著的孤僻、懒散;或思维贫乏,或情感淡漠。

(7)被动体验,被控制体验,或被洞悉感,或思维被播散体验。

(8)思维被插入,或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2、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并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1)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2)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3)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

4、排除标准(1)上述症状可肯定并非由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引起。

确诊的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再患上述各种疾病,应下两个诊断。

(2)若症状同时符合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则出现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至少长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持续时间二周,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六、治疗要点治疗原则: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2.急性阶段应及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如电休克)控制精神病症状。

3.对慢性阶段或恢复期的病人,在药物巩固疗效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康复治疗。

4.对具有妄想、幻觉或兴奋冲动、自杀自伤行为病人,应采用积极积极治疗措施,加强护理,做好安全防范,防止发生意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