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就一生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

成就一生好习惯A篇让孩子学会思考——思考习惯的培养第1种好习惯:怎样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建议:●明确观察目的●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让孩子见多识广●鼓励孩子多提问●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第2种好习惯:怎样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则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涵着创造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却又是伟大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建议是:●提高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教育孩子要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辅导孩子自己动手第3种好习惯:怎样给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越勤,收获也越丰。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奖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思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更大乐趣。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建议是:●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让孩子学会思考●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考的方法B篇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第4种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自己管好自己的习惯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们要起到榜样作用,用无声的教诲为孩子展示做人的准则。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则是父母的失职,这是常理。

然而管要有度,不把孩子管死;不管应有不管的原则,决不放任自流。

把握好这个度,对孩子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这就要求父母们要以自身优良的榜样影响孩子,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要以理智的方式指导孩子。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穿衣。

●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第5种好习惯:怎样让孩子学会自控让孩子学会自控,即改变那种将大人作为控制一方,孩子作为被控制一方的割裂做法,把习惯的“望子成龙”改变为“子望成龙”。

培养孩子自己树立目标,并对目标有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倾向。

这正是自控教育才能做到。

我们感到,让孩子学会自控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规划。

●自我管理。

●自我判断。

●自我训练。

●自我改进。

第6种好习惯:怎样让孩子独立自主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的能力,自主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可以自我调节的、独立的人。

有自主能力的人,具有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

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习惯不是某种行为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孩子。

●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

C篇让孩子修炼好品德第7种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承认错误的习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

父母要培养孩子认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习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

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念好了书,什么你都不用管。

”其实,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

父母要有意识的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和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每个人都会犯有过失,但过失可以教给你的,却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学到的然而,惟恐犯错的心理往往使人们不去尝试新事物或承担风险。

怎样教会孩子对待过失,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父母应及时进行教育。

●父母应以理服人。

●父母的批评不应重复。

●父母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

●父母应注意家丑不外扬。

●父母的教育要掌握分寸。

第8种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诚实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

一个人拥有诚实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孩子说了实话,父母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反儿大发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顿,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我们的宗旨是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而不必说谎。

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腰鼓励孩子说老实话。

●适当惩戒。

第9种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做人的美德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暇的。

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同样重要。

这就是做人的美德。

儿童时代灌输的做人原则,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与层次。

培养孩子做人的美德,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让孩子养成豁达的性格。

●营造一种良好的家风,让孩子养成积极、热情、善良、宽容等品格。

●让孩子喜欢你、尊敬你。

作为父母,如若你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孩子自然会佩服你。

D篇: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第10种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而无所适从。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是必要的: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随后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

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直到维持一个很好的教育,直到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因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圆满。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数值之一。

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心理品质上的弱点。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树立平等观念。

●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训练孩子合作思维的方法。

●保证孩子受锻炼的机会。

第11种好习惯:怎样让孩子学会宽容?有句古谚:“要想公道,打个颠倒。

”宽容是一种美德。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宽容。

即使别人错了,也要试图去了解他,理解他。

容忍别惹,宽容别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互赠的礼品。

父母在孩子出现品德过失的时候适当的给孩子以谅解、宽容,往往比对孩子一味的批评处罚,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孩子有了过失而又主动认识错误的时候,应当以宽容的态度给孩子以心灵上的抚慰,进而清华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

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换个角度看问题。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与他人真诚合作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

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

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

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

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

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

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

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

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

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俗话说:三岁看老。

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

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

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

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

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

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

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

身教远大于言教吗。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

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

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

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

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