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二历史 2014.06 (时间:50分钟总分:50分考试形式:闭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作答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座位号、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并将答案答在规定的答题纸范围内,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3.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4.在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最可爱的人”研究性学习时,你认为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图是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 证,他取得此证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6.观察下表,探寻数据背后的历史。造成表中阶级结构数据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的变动情况表(单位:人)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7.图表中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均衡发展农轻重各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业 D.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8.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 藏族人民的心声,而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早已经为西藏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右图是西藏人民当年欢庆青 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施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下列有关此部宪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确定了国旗与国歌 D.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0.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坛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制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11.右图《摘棉花》是建国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准确 信息是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最有可能是1958年~1960年期间 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成”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13.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能反映社会政治。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 能购买到粮食。右图为广东省发行的粮票,1990年, 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 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16.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人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放沿江和边境城市 1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8.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方针。以下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邓小平理论是全党的指导思想 ④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19.2011年5月23日,在《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一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一文中列举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为西藏取得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西部大开发 20.2012年2月14日,国家最高科技奖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给谢家麟、吴良镛两位院士颁发奖励证书(见右图)。这说明我国党和政府实施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863计划” D.希望工程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填写A,错误的填写Bo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2.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 23.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4.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5.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赞誉我国的一位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被赞誉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6.凌清诗作“粤海硝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的历史事件是97年香港回归祖国。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显著, ▲ 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期间还涌现了许多英模人物,如“两弹元勋” ▲ 。 28.2013年6月7日晚和8日,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私人会谈,在两国外交关系上,这是史无前例的事。41年前,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对 ▲ 进行改革;在沿海开放城市中, ▲ 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三 时任吉林省省长的韩长赋所作的《沁园春·农村改革》中写道:“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黄土成金,温饱得酬,钟声不灵政策灵。„„江淮再度先行,减负担、万众齐欢腾。„„莫等闲,鉴古往今来,惟有成功。” ——《人民日报》2005年4月10日第5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这一矛盾的?(2分)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2分)
(3)材料三中的“小岗村头,土地承包”指中共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推行和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