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
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一、最后一位女诗人——吕碧城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
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
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
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
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启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
二、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线新奇。
三、北京著名女诗人——石评梅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而自取笔名石评梅。
石评梅出生于山西一个清末举人家庭,自幼受“四书”、“五经”熏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1919年,“五四运动”后,石评梅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
在女高师读书期间,期间,她结识了一大批挚友,也因此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石评梅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
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
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
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
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四、一代传奇——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的父亲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少型少爷,而母亲是一位新时代女性,因不满丈夫纳妾,而流浪欧洲。
张爱玲和弟弟是在父亲和继母的监管下长大的。
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发表在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使张爱玲一举成名,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到人心里去。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着家常,却始终保持着看客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的作品里,尤以《金锁记》最被大众喜爱,故事里塑造了一个可憎可恨可怜的曹七巧,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宗苍凉的感觉,一如她的大部分作品一样。
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四人境遇各有不同,文学各有所长,但却都因其才情、文学贡献成为民国时期甚至整个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欲说还休,却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