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萧红出生于1911年6月2日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2.萧红名字、乳名和学名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锋芒初露才女也有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凤毛麟角之才女吕碧城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
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
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
吕碧城9岁时便与同邑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
13岁那年,她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病逝,因无子嗣,全部家产被族人霸占,母亲严氏被强行幽禁。
小小的吕碧城挑起重担,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囚禁多时的母亲得以脱险。
但吕碧城“夫家”却起了戒心:这样的媳妇日后过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提出退婚。
自此劫难后,吕家孤儿寡母,势单力薄,只得黯然同意了。
因为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虽然身为新女性的吕碧城也难免一度自怨自艾,并对其今后的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为圣因,晚年号宝莲居士。
安徽省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4年)。
父亲吕凤岐,字瑞田,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选庶吉士(即翰林),曾任江西学政。
[1]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却也经历了一番坎坷。
碧城9岁议婚于同邑汪氏。
12岁时,吕父弃世。
未几,族人觊觎她家的财产,唆使匪徒把母亲严氏幽禁。
后在友人时任江苏布政使樊樊山的帮助下,其母才得以脱险,但因这件事,夫家汪氏提出退婚。
吕家门衰祚薄,无力反对。
这对碧城来说,是一生中莫大的打击。
此后,吕碧城母女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吕碧城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才华,且在于她那罕有的独立要强与胆识。
1903年,吕碧城欲入新学,遭舅父反对,她一时激愤,次日便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天津。
身仅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赴津的列车中,幸遇好心人佛照楼的老板娘,将其带回家中安顿下来。
当得知舅父署中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吕碧城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
此信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所见,大加赞赏,亲自前往邀吕到报馆内居住,受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
她的诗词与文章屡屡见报,其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获得了众人的赏识,而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也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一时“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从此,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1860年天津开埠,设立九国租界。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传入天津。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力行新政,教育上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主张,通令各省大力举办新式学堂。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的潮流。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急招天津早期的教育家傅增湘担纲兴办天津女子学堂。
崭露头角的吕碧城活跃于天津的知识阶层,结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林墨青等社会知名人士。
傅增湘很欣赏吕碧城的才华,想要她负责女子学堂的教学。
于是,英敛之带着吕碧城遍访杨士骧、唐绍仪、林墨青、方若、梁士诒、卢木斋等在津的社会名流,着手筹资、选址、建校等工作。
1904年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学堂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
《大公报》次日报道:“昨日午后二点钟,由总教习吕碧城女师率同学生30人,行谒孔子礼。
观礼女宾日本驻津总领事官伊集院夫人……男宾20余位。
诸生即于是日上学。
”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
按照英敛之、吕碧城等人的意见,学校定名为“北洋女子公学”。
《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
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
屏蔽边疆,京垓金币,纤手轻输去。
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
为问此地湖山,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
避暑庄荒,採香径冷,芳艳空尘土。
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
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
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
所以评梅童年时代在父亲严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国文根底,为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不久,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评梅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
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
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
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使改考体育系。
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在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其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兴未艾。
就文学革命而论,鲁迅等已发表了一系列新文学作品,白话文已开始取代文言文。
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受到强烈冲击,民主与科学已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帜。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
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1月11日至17日,《蔷薇周刊》陆续发表了《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
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
根据石评梅生前遗愿,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