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

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

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

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

大家做笔记。

(屏显)《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

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

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婉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

“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

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

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

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

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

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师:“小弗郎士来到了教室,看到他的老师穿上了礼服,看见镇上的很多老百姓已经在教室里坐着了”。

请大家思考:这一个片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的读书,3分钟。

把你的感觉,把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好,开始读书,思考。

学生读书,思考,旁批。

(3分钟)评点:这里教师明确学习任务,说明了学习的方法,给了3分钟自读学习的时间,全班学生各自独立地读书、思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静静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师:好的,谢谢大家的思考。

我们来交流看法。

生1:韩麦尔老师,他十分庄重,而且教室里多了一些小镇上的居民,这都和平常上课时完全不同。

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暗示这一天是不同寻常的一天,特殊的一天。

师:哦,这位同学,他告诉我们这一处场景,这个教室它弥漫的是不同寻常的气氛,请大家注意这样一句话“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这就是关键句子。

生2:作用是渲染一种特别紧张而又迷惑的气氛,为小弗郎士后来恍然大悟做铺垫。

师:分析得好啊。

这位同学,仍然说这个场景,渲染了一种氛围,他觉得作用是和小弗郎士对世界的观察起着照应的作用,这个“照应”一词很重要,你们看郝叟,这个老头儿,后面没有照应吗?郝叟把破了边儿的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大眼镜,这就是照应。

这一段的重要作用是把故事中的人物都出现,并且与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照应。

生3: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这句话是对老师的外貌描写,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他是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穿这件漂亮的礼服。

师:分析得好。

我告诉大家一项知识,写老师的衣服,从小说的角度来讲,叫服饰描写。

记住。

衣服的服,装饰的饰。

这里的服饰描写,同样的是表现三个字:此课的“不平凡”。

生4:我从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的描写,看出了今天的气氛也不同寻常。

师:今天镇上好多人都来了,特别写了郝叟。

又抓了一个关键词“不寻常”。

好的,我们来感受这一段的重要作用。

告诉大家这样八个字:设置场景,人物出场。

(屏显)设置场景人物出场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请做好笔记。

读短篇小说,要观察短篇小说的场景在哪里,这就叫有了阅读能力。

你不知道场景,你还读什么小说呢?你们小学的时候,学过《刷子李》没有?《刷子李》表现刷子李的场景在哪里?生5(小声)说:就是那个刷墙的房里。

师:对,刷墙的房间,于是故事就在刷墙的房间里展开。

那个房间就是场景,表现刷墙人的故事。

再看《卖火柴的小姑娘》,一篇童话,它是在什么场景里表现小姑娘的?生6:在寒冷的街上。

师:寒冷的大街上,还有一个具体的场景?生7: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

师:对,墙角。

那么大的街上,那么欢乐的节日,她却只有一个小小的墙角,呆在那里,最后这个小姑娘冻死在那个墙角里了。

所以了解人物,要了解场景。

这个是太重要了。

师:这一段的另一作用就是让人物出场,“我”,小弗郎士出场;老师出场;镇上的人们出场,于是故事就开始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圣诞节的晚上,一个金色头发的小姑娘在街上走着,人物出场。

这是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懂得了吗?好,再把你们的分析加进去,又有四个字,渲染氛围。

评点:以上完成课文教学的第一项重点内容,明确“我的教室”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利用“横联”的方法,阐释了《刷子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设置场景的作用。

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增添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文厚度,由“一课”走向了“一类”,使学生的视野豁然开阔。

师:很好,大家都很用心,继续我们的学习:“我的课”,这是课文的第21段。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如果“最后一课”不写课,不写老师,那就不叫“最后一课”。

请大家继续静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请继续思考,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静静地思考,写作。

(5分钟)师:“我的课”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重要意义。

我们来分析吧。

请说。

生8: 请看第17段。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可是开头几个词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最后描写的那几个动作,说明小弗郎士已经追悔莫及了。

师:这里“分词”为什么要特意点一下?生9:因为他上的是语法课。

师:太好了。

继续往前看,作家在小弗郎士的学习过程描写之中已经埋下了伏笔,他一开始就说,我怕啊,不想学。

在这里就是照应。

好,我们要品析的是21段的内容。

生10: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写出了侵略者强迫法国人学习德语,也是最后一课想要表达的不能放弃自己国家语言的主题。

师:对,“强迫”一词用得好,强迫我们学习德语,我们就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这个“强迫”一词其实就是表现小弗郎士懂事了,也表现韩麦尔先生的一席话给了他深刻的教育,这里的手法是借写心理活动来议论抒情。

生11: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这里是细节描写,因为在平常,这些会分散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可是现在谁都不受影响,写出孩子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师:抓紧时间学习,大家都专心。

补充一下,连最小的孩子都不分心,写出最后一课的神圣严肃以及大家心中的不舍。

生12: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写出教室里的安静,连钢笔在纸上沙沙响也听得见,写出了孩子们的专心,也写出了教室的安静。

师:这里是静态描写。

“沙沙的响”,以声写静,以声音来写安静,这是一种技法,既表现了氛围,表现了人物,又表现了笔法。

生1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里写看到字帖就好像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

师:“小国旗”三个字是从谁的心里发出来的?是从小弗郎士心里发出来的,这不简单啊,一个贪玩的小孩儿,在这最后一课的濡染之下,他竟然觉得字帖就像国旗一样,这就多么有力地表现出最后一课的神圣。

你们能不能品析一下字帖呢?字帖有什么作用?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生14:我觉得这个美丽的圆体字写出小弗郎士对自己祖国文字的热爱。

因为平常上课他感觉是无趣的,但是现在他在习字课上觉得圆体字都是很美丽的。

师:法兰西的字是多美啊。

大家想一下,这个美丽的圆体字是谁写的?把这个道理分析出来才有味。

生15:“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韩麦尔先生写这些是希望大家记住这些字。

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了,将来没有机会学了。

师:多美妙的字帖,字帖是韩麦尔先生写的,韩麦尔先生一定整夜都没有睡觉,给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写了字帖,这是暗写韩麦尔先生的精心制作,表现他对最后一课的眷念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希望孩子们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这一读,我们就读出了那么多的味道,那这一段的作用也是八个字:抒写细节,渲染氛围。

(屏显)抒写细节渲染氛围师: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孩子们是多么懂事啊;通过细节描写,又让我们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的心是多么沉重啊。

评点: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我的课”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重点段中的细节分析,感受最后一课中肃穆且沉重的气氛,视点独到,引导有方,效果良好。

以上解决课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起。

(学生齐读课文24段到最后一段的内容。

)师:嗯,读的好。

这里的每一句都有深刻的表达作用。

(屏显)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师:我给大家再读一遍。

读完了,大家开始发言,说说每一句都有哪些表达作用。

(师范读课文24段到最后一段的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16:第27自然段。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这里“全身”两个字,写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也写出他对敌人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师:内心的情感通过“使出全身的力量”这个动作表达了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