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1) (1)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1) (1)


群体要素
相互 作用
群体规范
活动 感情
群体类型
1、按照群体规模分类
大型群体、小型群体
2、按照群体组织属性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按照群体要实现的目标分类
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群体功能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第二节 群体发展阶段
间断——平衡模型

工 作 绩 效
低 A
阶段一
阶段二
B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的外部环境
• • • • • • • • 组织战略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组织资源 人员甄选过程 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 组织文化 物理工作环境
分别寄发问卷 专家匿名作答后寄回 归纳意见反馈结果
(3)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名义群体法的特点是决策时融合书面的 形式,从而使个体在群体决策表决中减少他 人的影响,保证个体决策的独立性。
(4)电子会议法 (electronic meetings)
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希 20世纪50年代所作 的实验。他将几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让他们对图3-1所示几 条线的长短进行比较,判断图右边的A,B,C三条线中哪一条与 左边的 X 线是同样长度。试验组每组成员 7~9 人 , 其中只有 一名是真正的被试者 ,其他几个都是实验人员事先串通的合 作者。
群体决策的优点 ?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 ? 浪费时间 ? 从众压力 ? 少数人控制 ? 责任不清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 体 思 维 (groupthink) 指 由 于 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 考能力、事实检测和 道德判断的退化。 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
– 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 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成是 畜生,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 们做坏事;
• 个体非常容易进入一种新角色,如果有相应的 外部条件保障。
• 3、群体规范
• 什么是规范:从狭义的角度讲,规范就是群
体成员共同接受的,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 广义地讲,规范就是群体对成员所预计和期望 的行为。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群体成员在一 起的时间、群体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群体规 模、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以前的 成功经验、奖惩体制、领导方式等。 • 凝聚力的作用: 满意感
沟通
生产率
群体意识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绩效的关系
强凝聚力+积极诱导
弱凝聚力+积极诱导
生 产 率
对照组 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的一种方法。
激发创造性的群体决策技术
(1)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
它是为克服群体压 力抑制不同意见而设计 的,旨在营造一种鼓励 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 不论有人提出看来多么 可笑的意见,在没有逐 一讨论之前,不得批评 或嘲笑。
(2)德尔斐法 (Delphi technique) 选择各个方面的专家
• 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
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是1个人拉力的2.5倍, 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1个人拉力的4倍。
•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惰化”效应?
群体规模对群体的可能影响
衡量标准 2-7人 对领导的要求 低 群体规模 8-12人 中等 13-16人 高
领导与成员的区别
领导的指挥作用 成员对领导指挥的容忍
1、五阶段模型 •1 形成 • 2 震荡 • 3 规范化
•4 执行任务
•5 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以惯性运行;
(3)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 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4)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 (5)群体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结构 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构成
1、领导 正式领导人 非正式领导人
2、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 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 为模式。 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任务导 向角色和关系导向角色。
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0
工作时间
3、群体互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①社会协同效应,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 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②社会促进效应,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 高或降低的倾向; ③社会致弱效应,工作压力可能妨碍成员能力 的发挥,降低活动效率;
④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的行为在群体 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下,差异缩小,而趋向于相 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2、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 在群体中的愿望及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强烈 愿望。 高凝聚力的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成员之间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和谐;二是群体成员 乐于加入到群体中来,积极参加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 群体对每个成员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成员对群 体拥有责任意识,自觉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四是 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互动 •群体决策
1、从 众 从众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规范的存在以及要求 遵守规范的压力,使个体改变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 它的成员保持一致。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各异,主要有两类: • 屈从是指由于确实存在的或想象中的某种群体的压力, 迫使个人改变成或继续保持与群体所希望的行为一致。 • 个人接受,这种从众是以个人对群体规范的接受为基 础的,在个人接受式从众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态 度或信仰,是与群体的规范和愿望相一致的。个人会 自觉自愿地遵守群体的规范。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成员的资源
• 能力与个性特征
– 人际技能
• 冲突解决 • 团队任务解决 • 沟通
– 个性特征
• • • • 善于社交 主动精神 开放性 灵活性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斑羚飞渡
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 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 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少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 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 但在同一水平线上,键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 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 蹿跳。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一声吼叫, 随着镰刀头羊 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 羚为一拨。接着一老一少结对起跳,一先一后,在半空中,年轻的 踏在年老的身上,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跨越到了对岸,而年老的 则坠入万丈深渊。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 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 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可见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奉献精神。
群体领导者行为
与外部人员的隔离
群体转移 (groupshift)是指在 群体中进行决策时, 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 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 保守,向某一个极端 偏斜,从而背离最佳 决策。
原因:
风险分摊 领袖影响 文化放大
群体决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
1.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 ) 2.德尔斐法 3.名义群体法
4.电子会议法
人数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离职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 率呈正相关,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 二者之间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6、群体构成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三篇
组织的重要 组成部分
群体行为
群体
第五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及其功能
群体与人群 定义
群体是为了实现 某个特定的目标,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的组合。
群体特征
•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 稳定的结构 • 共同的目标 • 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一群
• 规范的类型:⑴群体绩效方面的规范有关;
⑵群体成员的形象方面的规范;⑶非正式的社 交约定;⑷资源的分配有关规范。
• 群体规范的形成:①群体领导或某个有影响
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②群体历史上的关 键事件;③私人交往;④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 为。
•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 群体支柱的功能;②
评价准则的功能;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④行为矫正功能。
4、群体决策
组织、群体 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
决策与解决问题 决策是为解决问题,是管理的第一要义。 解决问题质量=决策本身质量+贯彻执行决策质量
理性决策:寻求最优化方案
理性决策六环节 1 情况分析 3 搜寻备选方案 5 制定决策 2 目标设置 4 评价备选方案 6 决策复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