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4、阳明病的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1)阳明病本证
▪ 阳明经证 ▪ 阳明热证—清热 ▪ 阳明实证—攻下
阳明腑实证 脾约证 津亏热结证
▪ 阳明虚寒证—温中散寒
2)阳明病变证
▪ 阳明发黄证
湿热发黄证—清热利湿 寒湿发黄证—散寒除湿
▪ 阳明血热证—清热凉血
阳明病根据邪热是否与与肠中糟粕 相结而分为两类
1、无形邪热为患,称阳明热证。 2、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阳明 实证。
无汗
汗出连绵
三、阳明病脉证 (182、186)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182条:阳明病(实证和热证)的外在表现,以 区别太阳病
身热:为里热证的表现。 汗自出: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 不恶寒:不存在寒伤表阳的病理变化,区别于太阳 中风。 反恶热:邪热炽盛,充炽内外。
(一)栀子豉汤证(221、228)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 躁,心愦愦反(言严)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忄农),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脉浮而紧——浮主热,邪气盛则紧(似太阳)
咽燥口苦——阳明之热上扰清窍(似少阳)
阳明病
不吐——无泻下的禁忌证(因为“伤寒呕多,虽有
证
阳明证,不可攻下”)
不下——阳明腑气不畅故大便不下
心烦——里热盛
解释:虽胃中有燥热,但所结尚浅,因为没有腹胀 满、疼痛拒按、潮热、汗出濈濈然等。
病机:阳明燥热内盛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伤寒 (外感病)
主证:腹胀满者——阳明化燥,胃中燥热,腑气不畅 当见发热、心烦、不大便等。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强调在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中当有腹满的症状,虽然 此症状在三承气中并不严重。
调胃承气汤证的症状:
蒸蒸发热、心烦—里热盛 不大便、腹胀满—腑气不畅
无大热,但心烦(169条)
▪ 汗:大汗出(26条) ▪ 渴:大烦渴不解(26条)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168条) 口燥渴(169条) 渴欲饮水(170、222条)
▪ 脉洪大: (26条) ▪ 其他:时时恶风(168条)
背微恶风寒(169条)
(四)猪苓汤证(223、224)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碎)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 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为什么是阳明病的提纲?
▪ 主要证候 ▪ 病机本质
胃家
包括胃与大肠。《灵枢.本输篇》言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此主要是阳明病, 故不单指大肠而言。
“胃家实”
▪ 第一种解释:包括无形邪热炽盛和肠腑有
形燥屎结滞两种情况。
▪ 第二种解释:即指阳明腑实证,是有形糟
粕内结于肠腑。
第一种解释的理由: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邪气盛则实”,故“实”即邪气盛实。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实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第二种解释的理由:
指邪气与有形之邪(痰、水、瘀血、宿食、糟粕等)相 结。 135条“结胸热实”言热与水结。 141条“寒实结胸”指寒邪与胸膈脘腹痰水相结。 143条是热入血室证,“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实指有形的瘀血存在。 承气汤条文中言病机多称“实也”、“此为内实”、 “里实”,实指邪热与阳明糟粕相结。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
脉: 浮滑——热邪弥散周身,充斥内外
伤寒
病机 主证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 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 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误 伤寒——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治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伤
寒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变 证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气耗,气不化津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禁例
腹满——阳明有热,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壅滞经脉气机
口不仁,面垢——阳明之热循经上扰
谵语,遗尿——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热甚神昏
自汗出——邪重,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阳明经热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
▪ 此为热证而非实证
▪ 此病在临床上极易误治,误汗、误下、
误用温针等。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 豉汤主之。
阳明经热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
治疗经过:下之——经表之热趁机内陷
阳 证候 明 经 表 之 证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无大热——汗出太多,肌表的热被散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里热盛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盛耗气,气不固表,汗多
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脉浮发热——里热外蒸(误下后,热邪进入下焦)
渴欲饮水——误下胃津不足,且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证候 小便不利——阴虚内热,且水热互结,膀胱气化 阳
明
不利
小便短赤,尿道涩痛
病
(因为有热)与五苓
散证的尿少不同
治疗:猪苓汤主之——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猪苓汤的禁例及和中焦胃阴不足的口渴相鉴别
证候:汗出多——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 阳
热在中焦
明 病
渴——胃热津伤
此渴为中焦胃热津伤
治禁:不可与猪苓汤
非下焦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原因 以汗多胃中燥——多汗伤津,胃燥渴饮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利
结论:白虎汤证是伤津液,猪苓汤证是津液停留,猪苓 汤是一个利尿的方子,可有小便不利,是治疗热在下焦,热 与水结。
186条:阳明主脉。
伤寒三日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二三 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三日,邪可传阳明
阳明阳气昌盛,抗邪 有力,故脉来大
阳明热证:大 阳明实证:实大
▪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
▪ 脉证:大脉。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 白虎汤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猪苓汤证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热盛津伤
阳
证候 口干舌燥——胃燥,津不上承
明
病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益气生津
鉴别:
白虎汤——驱邪为主——用于邪实正盛者——极期 白虎加人参汤——驱邪佐以扶正——用于邪实而正稍虚—— 中期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症状
▪ 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168条)
185条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
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 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8条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汗法
太阳病
汗出病不除 可以传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
邪在表的麻黄汤证
汗出濈濈然 阳明里热盛逼津液外渗
太阳转入阳明的辨证关键: “阳明病,法多汗”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
太阳阳明 正阳阳明 少阳阳明
形成阳明病后三种结果
脾约 胃家实 大便难
181条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 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 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 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亡津液而成阳明病
太阳病不能伤津液,一旦伤了津液,胃 中水分被夺,则胃中干燥,太阳之邪就要转 属于阳明。一传阳明,大便里热成实,大便 难。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主证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向外蒸腾(非太阳) 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不大便、腹胀满、心烦等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吐后
表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
阳气的作用部位和功能
▪ 作用部位:胃肠道,主里。 ▪ 功能:腐熟水谷,变化糟粕。
2、阳明病的成因 ▪ 原发的,阳明自病
“正阳阳明”。
▪ 继发的,他经传来
“太阳阳明” “少阳阳明” 由阴转阳
3、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 从经络言,在足阳明胃经。 ▪ 从脏腑言,在胃及大肠,还当包括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