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2000字范文多篇《人生》读后感2000字一个多月前我从市图书馆借阅了路遥的《人生》一书。
因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搁置着,现在学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闲阅读书本。
《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然而路遥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顶热门的书,它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样广受赞誉,大学生群体争相阅读这两本书,我也不例外。
近两年这两本书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传播度就更广了。
但大学时期的我没有去关注路遥的其他作品,对路遥的了解仅限制于他是陕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
这回看到《人生》一书也纯粹是个偶然。
上图书馆去,我有一个习惯,总先去浏览一下大厅里新到的一批图书,然后再到图书馆里面去。
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遥——著”字样的书就决定借阅回去看看。
也是我阅读这天,我翻开书的封面,从上面的作者简介才知道原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改编成电影还曾轰动一时。
这个简介中“轰动一时”四个字已经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了。
整个下午,我都在沉浸在这本书里。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上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再抬眼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换上了黑颜色的皮肤。
书中是有关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几起几落的人生故事。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做民办教师,好景不长,他的位置叫村里的干部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去了,高加林被下岗了。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子里。
尽管他极度不甘,挣扎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屈从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开始了田间劳作。
劳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个长时间爱慕他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村里姑娘巧珍相爱了。
两人在热恋期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外当兵多年的叔叔回到县上任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个吃公家饭的工作——县通讯员。
高加林到了县城和巧珍的来往渐渐疏离了,与高中同学黄亚萍之间的联系倒日益密切了,两人为了成为恋人各自断了他们所正在处的恋爱关系。
此后,巧珍嫁了村里的一位庄稼汉;高加林这不明不白的公职来历被检举,他又回到了农村。
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时,他才发现,原来他所最爱的人是巧珍。
可他却将这人生至宝弄丢了.......书名是《人生》,书里的故事也谈的是人生故事,想来作者是希望读者借着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们思考人生。
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话是给年轻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错了,人生格局就变化了。
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他想走上“大路”,脱离农民成分,所以恋爱关系上,他选择了城市户口的黄亚萍,而不是目不识丁却对他情深意切的巧珍。
高加林是庄稼人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也是农村和城市的混血儿,他身体里淌农村人的血液,头脑里却装着城市人的思想。
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高于村子里的庄稼汉。
他极度渴望城市,城市却猝不及防地将他抛下了;他拒绝拥抱农村,为骨子里流淌的农村血液感到自卑,但他却不得不去农村开启新生活。
一下子从县城跌落回到农村,让他疼痛不已。
这时,一个纯真质朴、善良可爱的姑娘——巧珍,在他生命中出现了,帮他抚平痛苦的伤口。
巧珍对他痴心一片,朝夕相处中他也爱上了巧珍。
两人热恋期间,他的命运突然又出现了反转,他又回到了县城,重获了体面的工作。
他心里虽仍是爱着巧珍却又极度害怕和她结合,怕他的命运就此被牵牢在了庄稼地里。
他是一个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甘被庄稼和土地捆绑一辈子,他想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眼下正有这样一个机会,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们一起去到南京,黄亚萍会托她的父亲为他在南京另谋一份公职,从此他就完完全全摆脱了庄稼人的身份。
这段恋爱带来的好处,蒙蔽了一段恋爱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否为爱情。
黄亚萍所爱的仅仅是城市人高加林,而非庄稼汉高加林;高加林“走后门”成了公职人员,以为这一层身份,是这一段爱情的永久防腐剂。
这使得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人,误以为身在了同一阶级,确立了恋爱关系。
高加林的工作被举报后,他失去了饭碗和城市户口,必须返回农村的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亚萍分手。
命运的反复波折,他终于明白,黄亚萍和他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她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和他回不了农村生活。
他真正爱的人是那个心底善良、痴心恋他的巧珍。
但此时的巧珍已嫁为他人妇了。
高加林后悔不已地说道,我把最珍贵的东西弄丢了.......高加林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属于知识阶层,不应该与土地打交道,他拒绝来自农村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爱情。
就此他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真心实意为他付出,对他关怀备至的人生至宝。
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完成高等教育之后,都会有这样一段迷失的时间:他们不愿接受自己的农村属性,拒绝回到农村;而城市又容不下他们,他们只得蚁居在城市边缘角落里,强作挣扎。
明明都是凡夫俗子,这类年轻人却用高等教育标榜自己是天外来客,认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正如作者所说,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人生》读后感2000字一共两个多小时吧,把路遥先生的《人生》看完了,薄薄的一本。
晚上开始翻阅的时候,有段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而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深以为然又觉得无限悲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封面早已破损,找了好久才找到。
第一页算是一幅淡雅的画吧,一男一女,低头相顾无言,顿时觉得有一股悲凉的氛围。
接着就看下去了,真的是很厉害的作家,看的停不下来了。
关于周围环境的描写,天气的描写,都让人看的入迷。
其实整个小说描写的比较简单。
第一章就是主人公高加林被辞退了,他高中毕业就去村里当老师了,然而三年之后,村里的干部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高明楼想让其当老师,名额有限,加林自然就“失业”了。
大时代背景就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加林虽是农民,可是也不曾出过太重的体力活。
在家里颓废过一段时间以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让他去县里卖馒头,他自命清高,怕见到曾经的同学丢了面子,所以天空都黑了馒头仍然没有卖出去,这时我们的女主出现了,说要帮他卖馒头,后来两人一起回村的路上,巧珍大胆的表达了对加林炙热的爱,加林接受了,然而回到家心里又惴惴不安。
但是,巧珍却为她心爱的男人作出改变了,她刷起了牙,这在当时的村民眼中真的是一件稀罕事,因为整个村子里只有上学的人才刷牙,而她呢,文盲一个,也配学人家刷牙?这又引起了一连串的事。
巧珍长得美,心灵手巧,庄稼活做得也好,为了加林,每次见他都特意穿上最好看的衣裳,不过两人的恋情是在地下,当被小孩子撞见的时候,整个村子都议论纷纷,巧珍父亲极力反对,因为他家光景好,而高加林家破烂光景,他根本瞧不上。
然而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两个人顶着世俗的压力最终还是在一起了,还算是一对幸福的小情侣。
高加林这时候对外界的向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他想,即使他读过书又怎样呢,现在还不是在农村种地?巧珍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她淳朴又善良,头脑灵活又勤劳,以后一起日子也能过的不错吧,至于外面的世界,不想也罢!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高加林叔叔的一封信改变了加林的农民的身份。
她叔叔转业回来坐了县上的领导,叔叔是军人,不会对自己家人开后门,而且有严格的纪律规定。
但是扛不住他的下属拍马屁啊,加林到县里当通讯员了,做记者工作出色,做的风生水起,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自豪的感觉,但是他又自省,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他有更大的想法和抱负,不能再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所以他收起自己的自负。
然而他高中时期一直聊得来的女同学在广播站当播音员,朗诵他的稿件,两人高中就是同学,莫名的情愫因为各自的身份差距并没有发生什么,现在不同了,加林现在在县里有工作了,而且工作出色,他能配得上黄亚萍了,而且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聊世界局势,聊文学,而且可以和亚萍一家随着她父亲工作的变迁到南京定居,那是一个多大的世界啊,然而,巧珍呢?将来除了是一个优秀的农村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
以后和巧珍结婚,聊的只能是一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他就一辈子被栓在这个县城了。
现在,亚萍和之前在谈的男友分手了,在狂热的追求自己,只需要自己一声愿意!他尽量使自己的心坚硬,他咬牙切齿的警告自己:不要软弱,为了自己远大的前途,必须作出牺牲!他就那么狠心的和巧珍分手了,痛不欲生的巧珍,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她觉得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她亲爱的加林哥差距太大了。
多么好的姑娘啊,这个渣男!伤心过度的巧珍就这么把自己嫁了,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以后就是他们两人努力过光景了!而高加林呢,由于是属于走后门有的工作,被亚萍前男友的老妈举报,也丢了工作,再次回到农村,亚萍是不可能跟他回农村的,巧珍已嫁人,他才发现自己最爱的是巧珍!后悔去吧渣男!其实这也是时代的悲剧!加林的父亲和德顺爷爷知道加林见异思迁的时候,特意来县里教训他,那时加林说,他就是想脱离农村,哎,没法说对错,但是道义上我严肃谴责他!德顺爷爷是个老光棍,一直没有结婚,因为年轻时候喜欢一个姑娘,最后没有在一起,所以相当于为她守身了吧!这么一对比真的讽刺!这部作品是路遥先生的成名作,个人觉得和《平凡的世界》相比,是真的远远比不上。
可能是篇幅太小,所以感觉人物形象并不是那么的鲜明,高加林就是低配版的孙少平,当然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不喜欢高加林,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可是不能脱离现实去盲目追求他得不到的东西,这对于刚踏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小说中关于高加林父母的描写,关于村里领导的描写,关于淳朴的村民的描写,真的很到位,没有特别完美的人,也没有十足的坏人,关于人性的描写直入人心。
人是要扎根在泥土里的,干干净净不占污泥的,只能是无依无靠的飘在空中,如果你是高加林,你该如何选择?每个人在做选择时,都是身处其中,怎么能置身事外看这件事呢,再说选择的结果牵涉未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怎么知道做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未来呢?又怎么能拿来比较呢。
其实对高加林同情高于谴责!路遥在结尾写了并非结尾,不知道高加林的命运会走向何处?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呢,1982年发表的这篇小说,引起轰动,那个年代的人们,努力的想改变命运,被各种障碍阻挡,是不是就要改变自己的本心?年轻的高加林受到生活起起伏伏的打击,当然有些是他自找的,以后的人生还长,他会走向何处?是就像德顺爷说的那样,农村也大有天地,还是最终会远离家乡外出闯荡?高明德因为撤下了加林的教师职位,而一直忌惮着他,因为加林年轻啊,有潜力,明德害怕他的儿子们整不过加林,这段描写也是很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