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标一体化基础知识讲义

三标一体化基础知识讲义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概述一、三个标准的名称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要求》;GB/T24001-1996 idt ISO14000: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OHSAS1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二、ISO的概念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代号,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代号。

如ISO9001、ISO14001即为该组织颁布的顺序号为9001和14001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是非政府性的国际组织,也是规模最大的国际标准化团体,其成员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00多个技术组织。

中国是ISO的成员国并且是ISO的发起国之一。

三、三个体系的相同点●都是自愿采用的管理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都遵循相同的管理系统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善的系统标准,在组织内建立并保持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形成文件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对组织的相关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达到预期的方针、目标;●三个体系在结构和要素等内容上存在相同和相近之处;●目的均在于消除贸易壁垒,又都可以成为贸易准入条件;●三个体系均在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审核的要求下,三个体系的实施均涉及认证审核、认证机构、审核员以及对认证机构及审核员的认可等内容。

三个体系的审核“三合一”,是大势所趋。

四、三个体系的不同点●三个标准的目的、对象和适用范围互不相同;●对三个体系的要求不同。

质量体系要满足质量管理和对顾客满意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要服从众多相关方的需求,特别是法规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组织内部员工的人身权利;ISO9000标准是对顾客承诺,ISO14000标准是对政府、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包括股东、贷款方、保险公司等等)承诺;OHSAS18000是对员工及社会等相关方承诺。

●审核准则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要素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要素差别较大。

五、三个体系的兼容性尽管三套标准和三个体系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相同点所提供的条件,努力实现体系之间的协调、整合以及总体系的一体化,以便更好地发挥管理系统的功能。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二十一世纪的管理趋势是将这三个管理体系同时运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使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

六、实施三个体系的共同意义●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为组织提高绩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推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组织的管理活动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为组织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第二章 ISO9000(QMS)一、背景ISO9000系列标准,是由ISO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76)制定的,从1986年正式颁布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起,到现在已形成由20多个标准组成的标准族。

我国对口ISO/TC176的机构是CSBTS/TC15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任何组织为取得最佳效益,获取最大利润,都须高度重视其产品质量。

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检验把关,虽然能挑出不合格品,但却不能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不可能以最佳成本持续稳定地生产合格品。

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通过实施这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可以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能有效地减少、消除和预防不合格,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

二、ISO9000标准族“ISO9000标准族”,是指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它不仅包括9000系列,还包括10000系列。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包括了以下一组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术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两方面的指南。

该标准的目的是促进组织业绩改进和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ISO1900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审核指南》-提供审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

除核心标准外,还包括其它标准(如ISO10012测量控制系统)、技术报告(如ISO/TR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及小册子(如《小型企业的应用》)等。

三、ISO9000族的基本思想●所有的活动、过程必须受控,在受控状态下达标;●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贯彻ISO9000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尤其是要考虑持续地满足顾客需求;●对体系的有效性定期评价,以实现持续地改进;●始终强调管理者是关键。

四、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公司依存于顾客。

因此,公司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 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公司统一的宗旨和方向。

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公司目标的内部环境。

3. 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公司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公司带来收益。

4. 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公司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公司的一个永恒目标。

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公司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形成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基础。

五、质量体系文件●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文件的类型是依据文件中的信息来分类的。

●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指南、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表格、记录等。

还可能包括描述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文件、图纸、图样等。

●文件的价值表现为文件的作用和使用文件所产生的效果。

文件表达了确定的信息,利用信息可以实现并完成某项活动,文件的产生和使用是一个过程,其目的应当是实现增值。

六、ISO9001 2000版相对于94版的主要变化●以过程模式为标准的结构,逻辑性更强。

●持续改进过程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考虑了法律法规的要求。

●更强调了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包括对建立并对质量管理体现进行持续改进的承诺,对法律和法规要求的考虑,对目标的可评价性的要求。

●对标准允许裁剪的要求更加严格。

●要求企业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监控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评价手段。

●减少了对文件化的要求。

●建立了可评价目标的要求。

●术语的定义更加易于翻译。

●提高了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特别应用了质量管理原则。

●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利益。

●增加了将企业的自我评价作为质量改进的重要内容(ISO9004)。

第三章 ISO14000(EMS)一、背景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7)制定的,TC/207成立于1993年6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计划颁布ISO14000系列标准100余个,已有20个左右的标准出台,包括术语、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

ISO14000系列有可能成为比ISO9000还庞大的管理标准体系。

我国实施环境管理的机构是中国环境管理体系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由国务院28个部、委组成,主任单位是国家环保总局,第一副主任单位是国家技术监督局,日常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承担。

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全球企业及各种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ISO14000系列标准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等同采用的GB/T24000-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已于1997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二、ISO14000标准族第一批颁布的5个国际标准,我国均已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即:●GB/T24001-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4004-ISO14004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GB/T24010-ISO14010 环境审核指南― 通用原则● GB/T24011-ISO14011 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GB/T24012-ISO14012 环境审核指南― 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上述这5个标准,前两个是有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后3个是有关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的标准。

ISO颁布这5个标准的目的,是支持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实施和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提供帮助,向组织提供一套关于有效地建立、改善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使组织具备适应未来环境工作及国家和国际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的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指导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四、环境法律法规1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2 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水、大气、土壤、生物、噪声、辐射、振动、放射性物质质量标准等。

●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物控制标准。

●方法标准:分析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操作方法等的统一规定。

●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定义、术语、基本概念的标准。

3 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工程兴建前,调查、预测和评价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五、环境污染源的概念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