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交代了时间。
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精炼概括。
这则消息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
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结语一句话流露出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气势磅礴。
消息也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
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胜券在握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作者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情况时,和报道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2.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
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素材积累: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
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
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
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
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
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
这出由毛泽东唱的“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方法指导:
给新闻添加标题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注意寻找并提取关键词,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
第二步:规范表达。
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时间、地点等要素如无必要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
概括要点或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
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也一定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