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xt>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
利战
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
放军冒着
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
势的
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
民乘胜前
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
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
的一
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
月之精华,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
有脍炙人
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
位杰
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
查报告、
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
高基调,
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
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
的流逝,
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
向国民党
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
线作战,
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
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
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
签订()取缔()对峙()要塞()....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
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
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 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
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
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是,其作用是
(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
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
说
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
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
样创造人
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
了争
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
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
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
一挥,写
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
持哪种意
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 ??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
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
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
路三十万
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
发电时止,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
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
切抵抗之
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