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
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
出自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它主治的证候,是湿热痢。
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
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
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
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
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
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
脓血兼有或者赤白
相兼反映它。
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
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
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
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
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
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
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
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要相对小。
所以它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
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
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
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
而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都有这个作用。
像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选择这类药物了。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这个治法对于解除这种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痛苦,也就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
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就是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
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
到血分,也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了,仅仅不同在于调气和血这种治法,创新治法的结合运用。
芍药汤这个方的方义分析。
对于湿热痢疾,黄芩、黄连作君药,那名正言顺。
臣药来说两组了,芍药、当归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又能止痛;木香和槟榔能够行气,行气也能止痛,木香行气主要作用胃肠,槟榔是下气导滞而且又能疏通水湿,对于解除湿热有一定帮助的,说两个药联用,起到通过行气,针对了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这个作用。
在佐药里边,大黄、肉桂的配伍,在这个方里有些特定的意义。
大黄可以泻下积滞,湿热搏结气血以及肠道的一些积滞,通过大黄泻下,排出湿热以及热毒。
所以这个方里配伍大黄,也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一个典型。
这个方里配的肉桂,肉桂一个方面在整个方义苦寒为主的方里边,它可以使得全方凉而不郁;第二个方面,肉桂是温性的,而这类苦寒药作用于胃肠,胃肠道湿热积滞,加上用苦寒药,包括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这类运用,容易引起药病格拒,所以用肉桂它还有一个反佐的意义,防止药病格拒;第三个,肉桂还可以温化津液,有助于除湿,但它偏温,在整个方里边,属于寒凉的,它的辛温之性也被一定的制约。
这是佐药,大黄、肉桂的作用。
甘草养胃气,可以防止苦寒药物伤胃,又能调和诸药。
所以这个方从配伍的方面来讲,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应该说是一个主治方剂,针对病机的特点主治方剂是个很典型,考虑很仔细的一张方。
所以它的这个配伍特点,我们归纳,首先第一个气血并治,体现调气和血。
第二个这个方里体现了“通因通用”,同时这个方里又运用了肉桂的反佐,寒热共投,寒热并用,整体上是个“热者寒之”。
实际上是用药配伍特点里的三点:一个体现调气和血,在痢疾治疗方面,在当时时代一个创新的方法;第二个,“通因通用”;第三个是反佐用法。
在临床运用方面。
辨证要点,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共同特点。
痢下赤白,而赤白相兼,这是湿热痢疾的特点主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再加上舌象、脉象。
由于湿热,苔腻微黄,脉弦数。
当然对这个方,过去解释有一些它加当归、芍药,也从肝脾角度去解释过。
因为中医传统理论对于腹痛,经常联系肝来认识,肝脾不和腹痛,这里面加芍药,当然芍药可以有柔肝缓急止痛这个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但是我自己觉得,不是说只要有腹痛就联系到肝,那样就机械了。
一联系到肝来解释它,也说得通。
因为历来我们过去古代医家在方论里,对于方解,或者病机分析到用药这个方解、这个分析,往往绕个圈圈就要把它说到就算啦。
这个方里如果说也说到肝脾不和腹痛,芍药是有柔肝缓急止痛作用,但是这
里调气和血,调血作用是个主要的。
并不是一有腹痛,就把肝要联系上,要看有没有肝脾不和的这种病机了,这个主要在胃肠。
那像大承气汤,有没有腹痛啊?腹痛拒按,痛得也挺厉害,由于那四味药实在牵不到肝上头去,所以不讲它肝脾不和。
所以不是说只要腹痛就联系到那儿去。
配伍当中的关键,一个理解到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气滞血瘀是湿热搏结气血造成的一个病理过程,然后才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些症状,所以这个方里采取的调和气血、通因通用、反佐用药等等,都是针对了具体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临床常用的加减方法。
湿热痢疾酿成热毒涉及到一定程度热毒,热毒可以有轻重的不同,具体到一些个体身上,可以有轻重的不同。
作为赤白下痢来讲,白多、脓多,一般认为就湿偏重,湿滞气机容易突出,所以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都有化湿和利湿作用。
赤多白少,那说明血分郁滞较重,湿热或者热毒搏结气血,在血分郁滞较重,因此,加的一般凉血活血,凉血解除血分热毒,丹皮、地榆、白头翁这类,汲取白头翁汤的清热凉血解毒,这个用药特点。
像肉桂、当归一类意思,那是调血,肉桂温通血行,当归养血、活血、调血了,这是围绕着赤多白少可以考虑的这个方面。
当然如果说热盛津伤,阴津损伤,肉桂可以去掉,本来肉桂用量就是小量的。
如果有饮食积滞,胃肠道疾病兼有食积,苔腻、脉滑,热较重,湿热,热较重又有食积,
这类既要加上清热解毒药,也要有一定消导,消食导滞,有一定消食导滞的药结合。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的,就我们前面谈到逆流挽舟法,这类不用这个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