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1、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明▪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5、《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

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6、《世说新语▪赞誉》注引《文章志》:“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7、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8、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9、《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译文: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名叫王骀的人,随之变化。

)11、《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12、《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3、唐▪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14、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西汉▪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东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北宋▪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5、《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6、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之流。

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

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夫随时行乐,正是看破死生者也;乐极生悲,正见此会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衬之法。

”17、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

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18、《古文观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一死生而齐彭觞,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18、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故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

而排斥当日竞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20、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

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21、孙绰《兰亭集后序》,:“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停之则清,淆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意兴。

仰瞻羲唐,邈然远矣。

近咏台阁,愿深增怀聊于暧昧之中,期乎于莹拂之道。

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复觉鹏鴳二物哉?耀灵促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矣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日陈矣。

感诗人之致兴,谅咏歌之有由,文多不载,大略如此。

所赋诗亦裁而缀之,如四言、五言焉。

”22、修禊,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藉以除灾去邪,称为祓禊。

据《周礼▪春官▪女巫》说,其来历甚为久远,乃上古所传巫俗:“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

”《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通“洁”)于东流水上”,梁刘昭注:“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23、《兰亭集》有三十七首诗。

当时雅集,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凝之、肃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十一人,作了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王丰之、元之、蕴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十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

王献之、谢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凝、吕系、吕本、曹礼十六人,诗没作成,各罚酒三巨觥。

24、王羲之一家人都擅长书法,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

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书法之传不堕。

所以武则天时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曾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而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他们这家族之所以如此善书,即是因他们是个道教家族。

王羲之这一辈人名有“之”字的,有十二个;子侄辈有“之”的二十二个,孙辈十二个,曾孙辈十三个,玄孙九个,五世孙四个。

这“之”便是道民之标志。

南北朝期间著名道教徒,如裴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等都是如此,皆不避家讳。

道教是很特别的宗教。

它是根本意义上的文字教,道士只以一根笔为法器,上章、拜表、写符,就能通鬼神,替人祈福去病。

所以汉魏南北朝间之大道士无不善书,王家正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而也因为他们有宗教关怀,故特能感受到生命飘忽衰乱之苦,急于寻求。

所谓“诗人之忧生”也。

王羲之诸帖,辄因此颇有哀衷,动人魂灵,不徒以笔墨妍妙见长,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即是。

他还有一通《频有哀祸帖》说:“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这不是他的遭逢特为惨酷,而是因他心灵对人生之哀特有感会。

道教徒还常服食。

王羲之《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其中服食帖、天鼠膏帖、药草帖等均与服食有关,云:“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之类。

魏晋名士多服五石散。

据葛洪说,五石指“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

《世说新语?言语》载:“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五石散,性大热,服后要吃冷饭、洗冷水浴,在寒冷处休息。

王羲之一家都服食。

《右军书记》录王羲之杂帖有云:“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辄有患”,一有患就服食,食也不仅食五石散。

《淳化阁帖》卷十便收了王献之《铁石帖》,云:“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

”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的唐人摹本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亦可见他家中颇试汤药。

《鸭头丸帖》说:“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也是如此。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出土的王羲之从姊、叔父王彬长女王丹虎的墓中,发现两百多粒随葬品药丸,主要成分是硫和水银。

也可从旁辅证王羲之家族的服食风气。

这,又涉及了一个王羲之写字换鹅的公案。

《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性爱鹅。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李白《王右军》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即述其事。

但李白另一首《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说写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黄庭经》。

引得后世为此歧义,争议不休。

另一疑义是: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答案之一是说鹅高洁,故为羲之所爱;二是说鹅颈宛转灵动,羲之颇效之使腕。

但可能的解释,还应该跟服食有关。

唐朝孟诜着的《食疗本草》记载:鹅与“服丹石人相宜”,是上品药材,可以调节服用外丹人体内五脏的毒素。

《抱朴子内篇》,引用《神农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又说:“上药一百二十种。

为君,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王羲之好鹅,为的应是用以合药。

25、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26、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其中首推《冯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