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勃朗用光法

伦勃朗用光法

中文参考
伦勃朗用光法
姓名:图尔迪麦提·土尔孙学号:5142049018
【摘要】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在绘画上的成功不同于其他画派的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伦勃朗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创造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片论文主要介绍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人物生平、创作风格及他的绘画用光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刻研究。

关键词:人物生平绘画风格绘画作品用光法
莱顿生活(1606—1631),这个时期主要是伦勃朗刚开始接触绘画,跟杨·凡·斯瓦宁堡和彼得·拉斯特曼学习。

伦勃朗在斯瓦宁堡的画室学习了3年并基本上掌握了素描、版画、绘画等基本绘画技巧。

但他的天赋和才能使得他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于是他来到了阿姆斯特丹跟随着拉斯特曼学画。

在此期间,对于历史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拉斯特曼本人注重与描绘题材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并强调绘画的叙事性,把圣经中的故事变成了富有人性的绘画题材。

拉斯特曼向他教授了“倾斜光线法“,使画面更富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

伦勃朗深受拉斯特曼的影响,一直对宗教题材的绘画保持着极强的热情。

1635年,婚后的伦勃朗处于事业与生活的顶峰,这段时间里,他的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1642年,伦勃朗创作的团体肖像画《夜巡》因得罪订件人而退货,同一年,沙士基亚又去世了,留下儿子提图斯,事业与生活的双重打击成为了伦勃朗生命中的第一个巨大转折点。

之后3年,画家目光转向大自然的静谧,只画风景画。

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绘画作品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

老年时期的自画像,他采用了略显透明的“色彩重叠法”,但这幅画无论从构图、色彩、空间设计、视觉效果的运用方面都比以前的自画像更胜一筹。

影响他人生极大的作品是“巡夜”。

《夜巡》一画作于1642年,尺寸为363X437厘米,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

伦勃朗在构图上一反陈规,画面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像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

巧妙的光线运用为画面增添了某种神秘感,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中心,神情逼真生动,强化了画面宏伟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因此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

但是,此画的顾主们却对作品很不满意,因为每位射手都付了相同的钱,但画面并没有为他们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程度。

因此他们要求修改此画,但遭到伦勃朗的拒绝。

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并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引起轩然大波。

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

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它引发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与画家个人追
求之间微妙的关系。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及明暗的处理,塑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动感的队伍出行氛围。

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
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头颅。

”虽然他的后世生活极端艰辛,可是他为绘画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伦勃朗生活的年代,巴洛克风格盛行,有人认为他是荷兰巴洛克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代表—巴洛克强调光线的明暗对比、表情动作的激烈夸张、事件的戏剧性冲突、画面空间的开阔深远都在伦勃朗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他在绘画中对于光和色进行了特殊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有人称为“伦勃朗用光法”。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不仅出现了阴暗的、接近黑色的主调背景,也出现了极其明亮的黄色光系的前景色,这种“明暗对比”的方法使得画面具有空间感。

就此,伦勃朗超越了形式距离的空间表达,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空间造型方法—比三维空间更充实的心灵空间。

伦勃朗在自己一生重重打击之下,一次次将荷兰画的绘画风格不断地改变、确定,最终产生出了具有画家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伦勃朗用光法。

伦勃朗式用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

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

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而得名。

伦勃朗式用光技术是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倒三角形的亮区。

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

伦勃朗用光法实践
具体拍摄时,先打开主灯(A),并调节其角度,使伦勃朗三角光投在被摄者脸部的暗侧。

然后打开正面主要的柔光灯(B),直接对着被摄者脸部的亮侧。

它能照亮被摄者的脸部并增加深度,但此时三角状的亮光区域仍很明显。

设法使被摄者转动头部,直到伦勃朗三角光能恰到好处地照在他的面颊上为止,并要被摄者的下巴下倾。

适当加入发灯(C)以及背景灯(D)效果可能会更好。

接下来就是测光及选择相机的光圈与快门组合。

最后再检查一下背景,看一下头发灯是否会在背景上留下亮点及在相机镜头中引起晕光。

开始拍摄时可同被摄者轻松地交谈,以使他放松并面带笑容,这一步也是很关键的。

须记住,在人像摄影中重要的是不要让一种技巧的作用超过了被摄者脸部的表现力。

注意事项
(1)主光可以使用硬光,也可以使用软光。

硬光可以使影调清晰
明朗。

软光可以使影调柔和层次丰富。

(2)主光没有固定光位,是以打出倒三角形的光块为目的而定。

当三角形光块是朝向相机一侧时,人物的脸部会显瘦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并且注意遮挡光线以免相机进入杂光。

(3)三角光的光比控制是难点:要配合使用辅助光或反光板来控制亮区和暗区的光比,一般拍摄女性光比控制在1比4左右,男性控制在1比16以内,当然还需要根据画面的影调,相机宽容度来选择适合的光比。

(4)三角光的使用中最重要的难点是平衡阴影中的眼神,要用反光板或者是辅助灯补足暗部且形成眼神光。

(5)鼻骨和眉骨立体感不好的模特我们要慎用三角光,这样被摄者不仅不能体现光线美感,反而把被摄者缺点暴露,夸张。

拍摄实例
【参考文献】
李龙生,刘超,《中外美术简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五次印刷。

唐子轁,《伦勃朗关键词》66个关键词解读伦勃朗艺术人生,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content/13/0609/10/2198695_291673336 .shtml【伦勃朗人物生平及创造风格】
/sheyingjiaocheng/12173.html【伦勃朗用光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