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潘婷内容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欧洲绘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荷兰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
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实践,无论宗教、神话、肖像、风景、动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伦勃朗的手里,光和影成为他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
他使用的色彩,常带有一种金属和宝石般的高贵感,使粗陋的物象也变得华美悦目。
代表作品有《夜巡》《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等,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很好表现人物精神与性格,他艺术成就还体现在自画像上,伦勃朗最使人好奇的地方,就是他一生高达百幅的自画像,既是是他本人真实写照,也是日后研究他的最佳资料,和梵高一起被认为是自画像双璧。
笔者通过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得知了作家的生平的际遇、以及画家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是被画家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他人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导致自己的晚年的窘迫生活肃然起敬。
笔者将从作家生平简述作为一条线索来分析改变作家一生际遇的《夜巡》。
关键词:夜巡、光影一画家生平简介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
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
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
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
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
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
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
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
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
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
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
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
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
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
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
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
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
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派的杰作,但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了从市政厅墙上取下的厄运,如今只留下了其中的一块残片(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
1662年,他绘成《呢商同业公会理事》(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这幅团体肖像画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不过,据近年考证,画中人物并非理事,而只是该会的几个抽样检查员以及站在他们后面的一个仆人。
1663年,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倔强的老人,他在去世前还绘出了一批名画,包括《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代表作: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伦勃朗留下的作品包括约600幅油画、350幅蚀刻画和1500张素描。
70年代以来陆续还有一些新的发现。
《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参孙被弄瞎眼睛》、《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夜巡》、《圣家族》、《三棵树》、《100荷币版画》、《呢商同业公会理事》、《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二画家的艺术创作时期莱顿时期(约1625~1631),伦勃朗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现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作品为宗教画《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约1626,里昂美术馆)。
这类油画受拉斯特曼以及乌得勒支画派画家洪特霍斯特的影响,采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以加强画面的戏剧性效果。
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通过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揭示其内心活动。
此外,从莱顿时期起,开始绘制大量肖像画。
他一直对老年人以及各种富有绘画性特征的人物感兴趣。
自画像真迹目前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
为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画家耗尽毕生精力来研究面相学。
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莱顿时期中,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
早期作品虽不像后来作品那样成熟,但已显示出画家很早就致力于发掘油画颜料本身的质感和潜力,从他那时的有些油画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画法以及在画布的颜料层上用笔杆刮出痕迹之类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从1632年起,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
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
伦勃朗此后10年中成为该城最受欢迎的画家。
在此期间,他还画了大量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画成。
伦勃朗在他所写的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
此类巴洛克绘画中,最激动人心的为《参孙被弄瞎眼睛》(1636)。
画中的参孙之妻大利拉,因犯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而惊惶失措,表情细腻而复杂,被有些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伦勃朗个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事件。
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
三《夜巡》的始末《夜巡》这幅画是1638年戈克上尉连队国民自卫队预订的,他们希望能重现美弟奇王后来访阿姆斯特丹时的盛况。
然而,伦勃朗由于没有按定件者的要求,将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遭到诋毁,乃至诉诸法律。
画家别出心裁地将这幅群像绘制成有情节的作品,表现的是队伍刚聚集的时刻。
画中阴影和光线的交替极富诗意,就像光线并没有停滞在一个地方,而是以不同角度照着每个东西一样。
该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次清晰,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是激越、亢奋、追求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
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
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
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
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
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
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它引发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与画家个人追求之间微妙的关系。
画家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程式,使它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要使观众由此而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
"夜巡"这个名称是约1800年才出现的。
这是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过厚的光油层,加上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像是夜景图。
20世纪,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以此画整修,把过厚的光油层除去,这样才证实,它所描绘的确是白天情景。
有人认为,它的名称应改为"弗朗斯·班宁·科克上尉射击手连的出发"关于此画,过去流传过这样的说法:当此画的顾主们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中间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部分。
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而画家拒绝,造成僵局,伦勃朗因而成为阿姆斯特丹上层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画家。
他后半辈子生活在贫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这一幅画造成的。
四《夜巡》的浅析因为不是出身艺术系的,以前对画的鉴赏也没有什么经验,看了夜巡,我觉得它的光线的触感很强,明暗交替,画面感很强,很像现场演出的感觉戏剧感很强,还有就是在画面布局上,巧妙的突出了一些人物将另一些成为了背景的点缀,但是他们是画面很充盈,还有就是颜色的深浅搭配使得人物有层次感。
还有其中的一个浅色的人物是不是天使?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意味在搜索资料时并没有发现。
作为一个外行,能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巧妙安排的创意。
但是最让人遗憾也是感叹的就是作者因为这幅画惹上了官司,按当时的风俗,必须按身份分配每个人在画上的位置,伦勃朗以艺术为出发点,摒弃了罗列成一列的单板绘法,将每个人都富于特色,再将整体情绪和和谐统一。
构图新颖,光线出色,却被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告上了法庭,判决后的赔偿使他经济更加拮据。
妻子死后,一贫如洗,晚年十分凄凉,顾客不登门,弟子也不登门,在孤独的人生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种拒绝迎合市场,忠实于艺术创作的理念的方式在当时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伦勃朗为此失去了公众的威望,很少有人找他作画。
他不得不依靠变卖家产来偿还负债,当他一生结束的时候,画家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晚年的生活并未摧垮作家的意志,反而使他晚年的画作更加感人和深沉了,晚年创作的一系列铜版画,这些面孔不像年轻时的潇洒漂亮但是都具有一双尖锐犀利的目光,这目光反应了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探寻。
画家对艺术的执着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幅画成就了荷兰世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成就了艺术家的灵魂,就像梵高因为不容于世而选择自杀一样,梵高一直都很喜欢伦勃朗的画。
艺术家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有异于常人的,不能被凡夫俗子所认可的,艺术是孤独的,在你在世时有可能孤芳自赏最心痛,你的才情不被认可连生活都没有保障,无法给家人带来稳定的生活。
艺术家为艺术所做的牺牲真是令人敬佩,这种精神也是在今天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看文献:《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世界名画》易乐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你不可不知的100位西洋画家及其代表作》徐丽雯中国旅游出版社《人生苦旅伦勃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