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发展战略)济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0年(发展战略)济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展战略)济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济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〇一一年二月目录一、“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一)主要成就(二)基本经验(三)存在问题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目标任务(四)总体思路三、“十二五”发展布局(一)总体布局(二)产业布局(三)生态文明文化基地四、“十二五”重点建设任务(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四)林业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五、“十二五”重点改革任务(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国有林场苗圃改革(三)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六、主要保障措施(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二)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三)严格依法治林,强化林业管护(四)拓宽融资空间,建立多元化的林业资金投入体制机制(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把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连年实施林业建设系列重点工程,突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深化林业各项改革,全市林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全市有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270万亩、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镇20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镇113个,积极开展退耕还林、退田还湿、退池还湖工程,恢复湿地面积达1万多公顷,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7%。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快速推进。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2009年在兖州、嘉祥试点,2010年在全市全面铺开,2010年底全市146万亩集体林地主体改革基本全面完成,确权发证率达到了95%。

同时,对配套改革政策及早谋划,率先试点,曲阜市积极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邹城市部分乡镇成立了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服务等中介服务;兖州、嘉祥林权流转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市林业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分行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济宁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发放贷款2839.5万元,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组织60余个。

(3)林业产业提速发展。

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林业旅游、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林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到16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余人,林业总产值达106亿元。

太阳纸业等7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跻身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98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5亿公斤,85处果品基地获得“三品”认证。

种苗花卉发展到20.2万亩,年出圃苗木3.5亿株。

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森林公园15处,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4)科技兴林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项,建立示范项目20项,示范林面积13万亩,带动造林50万亩,取得研究成果6项,推广成果3项,新增产值5亿多元。

全市林业科学技术及推广人员达到600余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人员2万人(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邀请日本林果专家来我市讲课,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考察学习。

(5)林业资源管护严格到位。

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山东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损失补偿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联合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下发了《关于森林公安局办理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治安、林业行政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理顺了森林公安执法体制,明确了执法权限。

林业执法全面加强,涉林案件查结率达到95%以上。

森林防火安全工作快速推进。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公安工作的意见》,为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提升森林公安工作水平,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很好保护了济宁绿化成果。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有效,特别是针对2008年以来出现的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全面强化和完善了市域防控体系,林木资源安全获得可靠保障。

(6)林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成立了市湿地管理中心,明确了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能界定和人员编制,湿地生态体系建设能力有效增强;成立了市森林公安局,晋升为副县级政法编制单位,配备了各类专业设施,6个县森林公安科更名为森林公安分局,列入了政法编制。

林业综合执法试点成功,林业执法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新建湿地公园13处,其中省级12处,面积增加到30万亩。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点130余处、检疫站13处、木材检查站7处。

(二)基本经验(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林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给予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林业改革发展大会,下发加强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等8部门《关于加强全市水系生态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等,为全市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为林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2)坚持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整体推进区域绿化。

在全面完成林业四大工程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作出了《关于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决定》、《关于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决定》,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带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

在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守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管理,按标准检查验收,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3)坚持以林业产业化带动现代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的思路,把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林业发展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始终做到抓产业、促生态,努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使三大体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始终坚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来拓展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国有场圃等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极大地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林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制约我市林业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建设观念不强,荒山绿化缓慢,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

二是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林业属生态公益型事业,生产周期性长,投资大,直接经济收益慢,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有限,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后续发展。

三是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有林产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一批林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带动作用不强,经济效益不够显著,难以形成集群优势,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四是区域林业发展支撑体系相对缺失。

绿色通道、荒山绿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亟需相关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五是林业资源保护面临较大压力,社会护林意识不浓,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还有一定威胁。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济宁和生态市为目标,坚持科技兴林,坚持依法治林,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加快繁荣生态文明,加强森林经营抚育,加强资源保护,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壮大绿色富民产业的原则。

2、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的原则。

4、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

5、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原则。

6、坚持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7、坚持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00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30%,林木蓄积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和完善的林业发展长效机制,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构筑起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到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0%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林产品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四)总体思路“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构筑三大体系,突出五个重点,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围绕一个中心: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努力改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和综合效益不高的状况。

构筑三大体系:一是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主攻山区,突破村镇,提升平原,完善通道,强化保护,形成以区域绿化为主体,以绿色通道为框架,以荒山荒滩和城镇绿化为重点,点、线、面相衔接,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林业生态体系。

二是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整合资源,自主创新,优化结构,发展品牌,培育市场,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在全市逐步形成以林业产业园区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基地为依托,贸工林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产学研相结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体系。

三是比较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

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紧紧围绕林业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围绕林业与气候变化、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活动。

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示范教育基地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

突出五个重点:1、搞好造林绿化,推进生态建设。

一是基本完成荒山荒滩绿化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