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关系到全市质监事业未来五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发挥质监职能作用,确保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全市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时期,全市质监系统齐心协力,质监事业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形成了潜能迸发的好局面。
能否保持发展的好势头,并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提升与超越,今后五年至关重要。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面分析了我市质监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科学制定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按照全市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要求,指导全市质监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更加有力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圆满完成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贯彻落实《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深入推行质量兴市战略,开展评选市长质量奖、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等工作,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评选市长质量奖企业12家,个人6个。
拥有山东省质量管理奖企业2家、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家和个人1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家。
(二)围绕《德州市2005-2010年名牌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名牌战略实施,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争创、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关注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山东名牌产品90个,山东服务名牌企业7家。
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五位。
(三)市政府出台《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总体目标。
以《德州市“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发挥标准化技术基础作用,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十一五”期间,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家,临邑鱼鸭混养、德城万亩桃园2家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制修订省地方标准(农业规范)33项;43家企业取得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全市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达到381种;13家单位被批准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1家通过验收。
二、全力保障“两个”安全,质量监督水平显著提升。
(一)全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针对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大力开展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督促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严格生产许可证审查发证,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二)全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贯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定期检验、人员持证上岗、事故结案率为基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持证人数达42人,持证率由33%增长到95%,保证监察工作正常开展。
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了必要的救援装备和车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质量监督执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累计对3000余家企业实施了定期监督检查,完成了7000余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检验,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4.92%。
深入开展打假活动,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6600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580起,查处案件涉案货值2590万元,建立打假治劣长效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关于自由裁量权的有关规定,推广了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和说理式执法文书,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建成中国棉花公证检验(德州)实验室;建成山东省食品通用实验室(德州)、山东省玻璃钢及制品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木质家具质检中心等省级质检中心,获准筹建国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一)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把握“三个稳定、两个培育、一个提高”的发展方向,在稳定标准、代码、条码传统业务的同时,完善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研究两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计量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与28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能源计量责任书,督促重点企业实施网上能耗数据直报。
累积完成59家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帮助61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
推行诚信计量建设活动,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2家,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74家。
加强对计量器具生产、销售、使用、修理等环节的法制管理,加强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年强制检定近10万台件。
强化量值传递体系建设,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85项,其中市级76项,县级109项,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质检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建成2个省级质检中心(实验室),两个市级中心。
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国家局科研立项1项,进行成果鉴定6项,3项国内领先,3项国内先进;1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科研论文86篇,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四)纤维检验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实验室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检验设备总值达到1100余万元,检验能力显著增强。
完成国家局科研立项2项,成功研制国家棉花手扯长度实物标准、棉花马克隆值校准样品、HVI校准样品等3项国家棉花标准,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四、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升。
(一)金质工程建设。
建成统一的计算机硬件网络平台,内部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培训平台;以办公自动化、综合业务管理、内部事务管理、辅助决策为主干的政务处理系统。
(二)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系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达到447人,比2005年增加302人,占总人数的47.5%。
全市系统考录引进公务员、稽查人员81人,其中公务员60人,稽查人员21人,全部为大学及以上学历,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市、县两级公务员、稽查队伍得到了充实。
除特检分院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达到24人,中级职称达到138人,初级职称252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比2005年增加80人。
涌现出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其中1人被评选为省质监系统首席检测师,2人被评选为“全省质监系统十佳技术标兵”,人才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三)基层基础建设。
1、稳步推进县级局技术机构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山东省木质家具检测中心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武城局、陵县局、夏津县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禹城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齐河县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项目经省发改委立项,已投入施工。
2、严格政事分开,全市系统24家事业单位全部进行了法人注册登记;市、县两级稽查机构进行了法人登记,为政事分开,履职到位,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选派17人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北大、清华、国家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加强了教育培训工作,全市系统举办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知识等培训120余期,培训3000余人次。
3、加强县级局的财务管理,及时监控资金流向,确保工资及时发放、社保资金及时缴纳,并集中财力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培训投入。
(四)认证认可监管。
全市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有效证书1182张,其中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571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37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87张。
64家检测机构依法通过了计量认证考核。
(五)行风廉政建设。
规范了政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公开行政许可项目、办理程序、办理依据、收费标准。
加强党风、政风、行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行,强化惩防体系建设,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质监形象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质监工作实践为“十二五”质监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和质监工作实际,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协调发展;二是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条主线,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以自身建设为基础,完善工作制度、流程,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四是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履行职责的综合实力;五是牢固树立“与政府同步调,与企业共发展”的工作理念,把贴近政府中心工作做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发挥职能优势,与企业共谋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质监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
我市质监事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落实科学发展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质量工作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是重要经济工作切入点,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带动产业升级。
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要求质监工作充分认识肩负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总体水平方面的重大责任,自觉放入经济发展大局去谋划、推进。
二、经济发展形势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成本增加,在质量管理和提升上的投入减少。
德州中小企业居多,受经济波动影响更为突出。
要求质监工作加强宏观质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全市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三、区域经济建设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德州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战略部署,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质监工作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四、事业发展环境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将更加突出服务职能;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诚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都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质监工作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强化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五、自身发展现状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市质监系统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技术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急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