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越秀区高三历史摸底测试卷本试卷共6页,26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满分48分。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颁布“推恩令”分化相权 B.唐朝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朝设军机处消除皇权与相权矛盾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该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D.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4.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所固有的善性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5.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C.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6.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7.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 3 ?100 153A.2B.31C.73D.1938.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各项与其观点一致的是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D.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9.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民主共和,主权在民11.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12.《大大大大大大大: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天下'大大‘家族'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14.“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C. 卢梭D. 康德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16.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1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18.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19.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贸组织A.③①②④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20.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21.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22.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全面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C.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24.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亚太经合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二、非选择题:满分52分,本大题共2小题。
25.(24分)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大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怎样的民主选举方式?(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4分)材料二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
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
(6分)简要分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4分)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6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2分)26.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4分)(2)有学者认为“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主要原因。
(6分)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列出1840~1919年间有利于促进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12分)(4)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用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6分)2011学年越秀区高三摸底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