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

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

《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2007年7月修订)课程编号:实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时数:54学分:3编写者:马费成宋恩梅课内实验(一)网络信息交流的工具与模式(3个学时)【实验目的】1、巩固第2章“信息交流”理论学习的内容,加深对信息交流一般模式的认识;2、了解网络环境下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工具、原理;3、能够结合网站实例,对相应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进行分析;4、引发学生对于信息交流模式的演变、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比较等问题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实验内容】本实验课程为课内实验,时间为3学时。

首先简要回顾关于信息交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网站实例对一些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介绍,包括博客()、播客()、交友网站、超文本协同式写作系统()、六度分离实验()等。

在介绍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各人的学生机与老师的讲解对网站进行同步浏览和了解,期间也通过随堂提问和讨论的形式来加强互动沟通。

最后,对本次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效果进行小结。

【实验步骤】1、简要回顾先前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介绍本次实验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2、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和特点概述3、网络信息交流工具的介绍(1)博客()➢博客的兴起、发展与应用➢新浪网的博客频道浏览➢老徐的博客:(2)播客()➢播客的由来与发展➢新浪博客专题频道:➢【提问与讨论】播客与博客作为交流方式的比较(3)超文本协同式写作系统()➢简介➢天下维客网站浏览:➢相关条目浏览,如流氓软件(4)交友网站➢微软:➢谷歌:➢交友网站:➢【提问与讨论】新型交友网站与先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如)的比较分析(如功能、版面等)(5)六度分离实验()➢六度分离与小世界理论介绍:➢六度分离网络实验:➢【讨论】六度分离理论在网络中的适用性和可验证性4、实验小结(1)网络信息交流的一些特征:➢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交流的载体较之传统的交流载体有了很大的突破,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其交互性的显著特点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强的关联度,特别是在2.0环境下,大家的参与程度得到极大的加强;➢一些相关的理论开始兴起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如六度分离、小世界、社会性软件等;➢信息交流中的“信息栈”理论在网络背景下需要重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交流中的直接交流(零栈交流)与间接交流(有栈交流)的界限逐渐模糊,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中介(代理)而言,网络中介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着改变。

(2)实验课中给大家介绍的只是众多网站中的一些代表,而对这些网站和工具的认识更多也都还停留在一种感性的层面上。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展,搜集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解和比较,如果能够在理论层面的高度进行一些思考则更好。

5、课后阅读与作业(1)延伸阅读:【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2)作业: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的比较分析(可从载体演变、工具更新、交流主体的角色变化、信息栈及网络中介等角度展开)【实验准备知识】1、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优点:突破时空限制,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缺点:信息质量,网络安全,检索难度,知识产权问题2、博客的兴起与发展✧网络日志,1997年出现在美国,2000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特点:内容个性化、更新频繁(日记形式)、充分利用超链接,实现网络群体的深度交流和沟通✧应用:- 个人信息发布- 科学团体/共同体交流:思想、团队合作研究- 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个人经验的学习和共享,知识积累- 博客营销3、播客的兴起与发展✧,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

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出现初期借助一个叫“”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

✧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3播放器或其它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

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

✧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

有人说,播客可能会像博客()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

4、简介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有人认为,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文本小;同时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5、六度分离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作了一个实验.他给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随意选择的300多人发信,要求他们把他的这封信寄到波士顿市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人,分别由每个人独自联系。

米尔格拉姆高速每个发信人有关目标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地、职业,如果发信人不认识这个目标人,他们把这封信寄给他们的朋友、家庭成员、商业同事或偶然熟人,以便尽快到达目标人。

米尔格拉姆发现,有60个链条最终到达目标人,链条中平均步骤大约为6。

称为“六度分离”。

课内实验(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3学时)【实验目的】1、巩固第3章“信息分布”理论学习的内容,加深信息分布各主要定律的认识;2、通过阅读和学习已有研究成果,认识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所表现出的新的特征(包括马太效应、生产者分布、离散分布、时间分布等);3、以网络信息资源为考察对象,结合具体数据报告,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4、比较分析传统纸质文献信息分布与网络信息分布之间的异同,引发学生对于传统信息分布规律在网络环境中适应性和相关改进的思考。

【实验内容】本实验课程为课内实验,时间为3学时。

首先对信息分布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简要回顾;然后通过阅读学习已有的实证性研究论文,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的规律进行了解,并将其与传统纸质文献信息分布规律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为样本数据源,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信息分布的传统定律在网络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讨论。

结合网络营销领域新近提出的长尾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规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实验步骤】1、简要回顾先前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介绍本次实验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2、已有研究论文的学习和阅读,了解网络信息分布的新特征(1)蔡明月. 资讯计量学与网路计量学. 新世纪图书馆,2003(2)(2)马费成,裴雷.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情报科学,2003(11)(3)晏尔伽,朱庆华. 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图书情报知识, 2007(5)3、结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7月)》中分省域名数有关数据,从地域层面分析国内域名资源分布情况,并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相同方法对最近几次的同类数据进行分析和纵向比较,验证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分布的集中-离散规律,并寻找出与传统信息集中-离散分布不同的特点(即集中仍然存在,但分散现象更加明显)。

4、结合《200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2006年3月)》中政府网站信息更新周期数据,分析此类网站信息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相同方法对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的信息更新周期进行分析,将四者进行比较,寻找网络信息资源在增长和过时方面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即增长和过时速度都较之传统信息资源加快,一些相关的衡量指标参数也需要作出相应的修正)。

5、长尾理论的引入长尾理论中描述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存储空间较之物理存储空间的无限扩大,一系列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商品能够在网上陈列、传递和销售,除了集中的“头部”以外,更多的“尾部”上的众多的非主流资源以更加分散的状态存在,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这个理论虽然始于网络营销业界,但对于认识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

作为描述信息离散分布规律的布拉德福曲线和齐夫词频分散曲线,在横纵坐标值未取对数值之前的图形和长尾理论的图形是相一致的,充分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契合度。

此外,还可结合前面实验课程的内容,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规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6、 延伸阅读与作业(1)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来源:(2)[美]克里斯·安德森著. 长尾理论. 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3)马费成,陈锐. 科学信息离散分布规律研究:从文献单元到内容单元的实证分析(I )—()(系列论文). 情报学报,1999(1)—2000(1)(可查阅印刷型期刊文献,也可从《信息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下载)(4)实验报告(任选其中之一)✧ 结合最近五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分省域名数有关数据,分析国内域名资源分布情况,并纵向比较,验证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分布的集中-离散规律,并寻找出与传统信息集中-离散分布不同的特点。

✧ 结合《200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2006年3月)》中各类网站信息更新周期数据,分析和比较这四类网站的信息更新周期,寻找网络信息资源在增长和过时方面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

【实验准备知识】1、 关于信息分布的主要定律(1) 马太效应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中,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如少数期刊登载大量论文成为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核心作者等。

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真实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弱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2)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由统计学家洛特卡提出,描述了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在论文数x 和作者数之间存在着 的关系,其中是发表了论文x 篇的作者数,n 和c 为常数。

经过转化,该式可表达为 ,即著名的平方反比关系(f()表示写x 篇论文的作者出现的概率,即占作者总数的比例)。

具体可表述为:生产2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1/4(1/22);生产3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1/9(1/32);生产n 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12。

(3) 普赖斯定律受洛特卡定律的启示,普赖斯提出了核心生产者分布的“平方根定律”。

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是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他们称为该领域的c y x x n =2)(x C y f x =核心和高产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