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教案
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所在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教研室外科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外科学
授课对象 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
职称主治医师
教材名称《外科学》第8版
2014 年 12 月 1 日
教案
骨与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一、教学内容: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二、教学目的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
3.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骨或关节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3.了解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诊断、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四、教学难点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
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五、教学方法
1、引出概念课题。
2、运用典型病例介绍进行教学。
3、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4、语言表达和多媒体教学的统一。
教具准备自制课堂教学课件和代表性临床图片、照片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施
教学参考资料外科学(8年制教材)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一节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
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沿用“骨髓炎”。
感染途径
1、化脓病灶的细菌经血播散至骨——血源性;
2、开放骨折发生感染——创伤性;
3、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蔓延性。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病因
致病菌: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乙型链球菌——第二位,
嗜血属流感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外伤史
生活条件,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
病理
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新生骨——骨包壳
1、菌拴滞留干骺端,炎症形成,组织破坏,脓肿形成,
骨内高压。
2、骨内高压,脓液蔓延—骨膜下脓肿——深部脓肿
——破皮成窦道
——骨髓腔骨缺血,死骨形成
——关节腔——化脓性关节炎
3、骨缺血坏死,肉芽组织形成,骨膜受刺激产生新骨,
形成包壳。
4、骨性死腔——死骨,脓液,肉芽。
长期存留,经久不愈,窦道流脓——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1、儿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外伤史,感染灶。
2、毒血症症状寒战,高热,烦躁,休克
3、患肢疼痛,拒绝活动,局部红肿压痛,关节积液。
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
4、自然病程3~4周,脓肿破溃,症状缓解。
形成窦道,转入慢性。
致病菌毒性低,表现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WBC升高﹥10×109/L,N﹥90%
2、血培养寒战高热期多次药敏试验
3、局部分层穿刺边抽边进
抽液涂片培养药敏
4、X线平片早期无异常2~4周后可见骨质
稀疏及层状骨膜反应,尔后渐出现骨质破
坏最后死骨形成
5、CT——发现脓腔ECT——核素浓聚
MRI——血循环丰富和骨坏死
诊断
5天内尽早综合作出疾病诊断
1、寒战、高热等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剧痛;
3、局部明显压痛;
4、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5、局部分层穿刺阳性。
病因诊断
血培养和分层穿刺液培养
鉴别诊断
1、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①全身症状较轻;②不常见于干骺端;③局部红肿热明显;④穿刺或引流见病变于软组织。
2、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疼痛部位局限于关节,浅表关节迅速出现肿胀积液。
3、骨肉瘤和尤文肉瘤起病较缓慢;可有中低热;表面有血管曲张;可摸到肿块;X线多有特征性表现;活检可确诊。
治疗
目的——中断骨髓炎由急性期趋向于慢性阶段,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
1、抗生素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立即使用
早期5天内
足量症状消失后+3周
联合用药抗G+ +广谱随时调整
抗生素治疗转归
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局部症状均消失。
未形成骨脓肿。
出现X线改变后全身、局部症状均消失。
骨脓肿可被吸收。
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加剧。
抗生素不能消灭骨脓肿,需引流术。
全身、局部症状均不消退。
说明①细菌耐药②骨脓肿形成③产生迁徙性脓肿,须引流术。
2、手术
目的——①引流脓液,减轻症状;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时机——抗生素治疗后36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
钻孔减压如无脓液,到此为止;如有脓液,则——
开窗引流
伤口处理
1、闭式灌洗引流放置引流管和冲洗管,缝合切口;抗生素液24小时滴注;引流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三次培养阴性拔管。
2、单纯闭式引流单根引流管。
3、伤口开放,碘仿纱条充填,5~10天延迟缝合。
3、全身辅助治疗降温,补充水分、电解质、热量,少量新鲜血。
4、局部辅助治疗患肢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
理疗。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原因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而成。
2、低毒性细菌感染,发病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病理
脓液——坏死的组织、细胞、细菌、渗出液
肉芽组织——血运尚可的组织增生
死骨——骨缺血坏死,周围无血运不被吸收且更致密
包壳——炎症刺激骨膜成骨
窦道——脓肿破溃,经久不愈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多为混合感染
链球菌
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
大肠杆菌
嗜血属流感杆菌
临床表现
稳定期肢体增粗变形,皮肤瘢痕,色素沉着,肌肉纤维化挛缩至关节畸形,骨骺破坏可影响儿童发育,轻微外伤可致病理骨折。
慢性感染期皮肤溃疡经久不愈,或有窦道口流脓。
急性感染发作期发热,疼痛;皮肤红、肿、热、压痛;窦道口开放,排出脓液和死骨。
X线片
骨质破坏,骨质稀疏
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
骨质硬化
死骨——浓白致密,无骨小梁结构,完全孤立的骨片
CT可显示脓腔与死骨
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X线平片
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清除死骨和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病灶清除术
手术指征死骨死腔及窦道
手术禁忌①急性发作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或辅以引流术。
②大块死骨取出会造成长段骨缺损者。
手术方法
病灶清除
消灭死腔⑴碟形术
⑵肌瓣填塞
⑶闭式灌洗
⑷抗生素载体
伤口的闭合⑴一期缝合
⑵二期愈合
第二节化脓性关节炎
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白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肺炎球菌,肠道杆菌等。
途径①血源传播,②邻近病灶蔓延,③开放损伤感染,④医疗介入感染。
病理⒈浆液渗出期
⒉浆液纤维素渗出期
⒊脓性渗出期
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症状寒战、高热
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浅表关节红、肿、热,膝关节浮髌试验阳性。
WBC↑,N↑,ESR↑,关节液镜检大量脓细胞,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X线片早期软组织肿胀,软骨破坏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可见虫蚀状改变,后期骨性融合。
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化验
鉴别诊断关节结核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
痛风
治疗
抗生素应用——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
关节腔穿刺置管灌洗表浅大关节膝
关节切开引流置管灌洗深部关节髋
保留关节功能运动制动
畸形关节融合截骨人工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