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为人之道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
的品质,指的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是仁的根本
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而孝悌是仁之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
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是要以自己的心
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
我们常说将心比心,遇到
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处世之道。
通
过论语,我们知道,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仁又包
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品德细节。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
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
规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所有的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
范上来。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告诉我们要克服自己不符
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这些我想
离“仁”的道德标准也就不远了。
为人之道,仁是灵魂,礼是形式。
仁要落实到礼上,而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了。
在物质生活丰富、竞争压力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真诚做事待人,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套路,做一个正人君子。
在精神富足、心理健康、和谐共处、奉献社会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做好自己的为人,让自
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论语》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中也隐含着“在其位,谋其政”。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什
么位置上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位置上的事做好,认真履行
自己应尽的职责。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论语》在待人上,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因此,以怨报怨是最
不可取的,若我们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那
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后辈
们的幸福。
然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宽广去
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其实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浪费。
在两者之外,孔子指出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
率直、用你的磊落,总的来说,也就是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也就是最高的一种相处之道。
处世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还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
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交益友不交损友,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可见,孔子所谓的
“益友”,归纳起来就是要“人品”好、“学识”广。
《论语》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巧言令色,鲜
矣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德”,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
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认为花
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
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由此可见,“损友”是绝不可交的。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
地乱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
对于交友的选择我们多可以从先贤的智慧中领悟其精粹。
关于如何对待朋友,论语中概括来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
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由此
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选择朋友、结交朋友,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不论是生活
还是工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同时,对待朋友、与之相处,我们也
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的相
处模式、这样的朋友才能够交往得长久、才能够更好的维护好友谊
之情。
理想之道
人人都应该有理想。
论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
外在能力的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的完美、富足。
我
想只有自己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
才能更进一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论是立志也好,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
人先天的性情都是相近的,差别主要
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来
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
因此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
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所以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
境界上达到圣人的高标准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凡事首先从自身的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
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三个己”总体体现了“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因此,无论自己的理想多么宏大,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做好自己才永远是最重要的。
人生之道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对自己人生轨迹的
描述,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比照自己。
“三十而立”,几乎每个到了这个年纪的人
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我的理解,这个“立”字,首先
应是内在的立,不是通过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
而是由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清明的内省,是对你做的事
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这种自信需要与外在的事物形成一种融合
与相互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而立”。
到四十岁步入了“不惑”之年,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都非
常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要做到“不惑”,就需要学着用减法
生活。
如果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不断地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财富、情感、名誉等,过着“加法”的生活。
但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失方向,在这之后,我们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
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拒绝做不想做的事情。
当敢于舍弃、知道如
何舍弃的时候,人的四十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五十而知天命”,关键在于“知”字。
孔子认为,君子应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
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内心会有一种
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尤人,不为外物所
动了。
当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也就到了“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
道理,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
这样说,从而实现理解和包容。
在这种状态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一辈子才是真正的淡定从容,我想这样的生命也
一定是有意义的生命。
通过读《论语》,让我修身养性,细细品味人生,留下的不仅仅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对人生及对生
活的态度,我想只有我们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生活
和工作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真正的安宁,也才能
真正做到我们所期盼的那样-快乐生活、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