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第三章新教材分析

必修一第三章新教材分析


三、具体说明
9.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明确作用对象 2.分析作用的量 3.认识作用效果和规律
强化用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
之所以把共点力的平衡视为核心知识,是因 为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具体问题时,需要选择 相互作用的对象、分析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列出 相互作用关系的方程,这是一种分析物理问题基 本而且重要的思路。这种核心思路和视角,普遍 用于力、电、热等问题的分析,是概念和规律的 提炼,是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重要内容。“共点 力的平衡”是高中物理这一思路的起点。
6.力的合成与分解
原教材:
三、具体说明
7.矢量概念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 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创设真实情境,渗 透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各个要素之中。
三、具体说明
8.共点力的平衡
推理
三、具体说明
9.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明确作用对象
2.分析作用的量 3.认识作用效果和规律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将实际问题 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 学的物理模型。——现实 生活中的相关研究对象转 换成共点力作用物体模型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 量的关系”——解释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 的力的合成规律” — —问题与猜想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物理观念
用“共点力的平衡”分析运动与相互作用问题的思路
选择受共点力
作用的平衡物 体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研究
对象所受各 个力的方向
列出各个力 的合力等于0
的计算式
解出答案并
对答案进行 讨论
1.重力、弹力、摩擦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 4.共点力平衡条件
相互作用是我们 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 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 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 遇到的东西。……相 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 的终极原因。
——恩格斯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思维
主要突出了科学推理和模型构建的学习 演绎推理: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归纳推理:通过实验形成物理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 力大小的关系、弹簧弹力跟形变量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的关系、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具体说明
1.胡克定律——(解释)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必做)
真实的实验体验 (在弹性限度内)
三、具体说明
2.滑动摩擦力
三、具体说明
2.滑动摩擦力
Ff 和FN 是接触面上木块所受的两个力, Ff 在接触面内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N 与 接触面垂直。
三、具体说明
3.静摩擦力 第一、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第二、如何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 第三、最大静摩擦力
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发展核心素养
本章新旧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旧:(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 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旧:(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 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新: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 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 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必修一第三章新教材分析
一、本章概述(课标;定位;结构) 二、发展核心素养 三、教材具体说明
一、本章概述(课标;定位;结构)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课标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 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 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课标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部分)
5 牛顿第三定律
新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一、重力与弹力 二、摩擦力
三、 牛顿第三定律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 五、 共点力的平衡
将重力和弹力两节内容合并为一节,删除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 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 把“共点力的平衡”由原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特例,变为一个独立知识点
三、具体说明
5.受力分析
三、具体说明
5.受力分析
三、具体说明
6.二力平衡
平衡力:作用在同 一物体上。不一定是同
一种类的力(F是弹力, 而G是重力)。
相互作用力:作用 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同一种类的力(F和F′
都是弹力)。
三、具体说明
6.力的合成与分解
等效替换
强化用共点力平衡解决问题
三、具体说明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探究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猜想与 检验
二、发展核心素养
•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观: 体会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 释,是一项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应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偏离 实验预期的数据,也要如实记录。 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新: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 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 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本章新旧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旧:(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 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
新: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新: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 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 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具体说明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 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章在物理学中的定位——
概念(描述运动)
概念、规律 (对力的认识)
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结构
重力与

弹力



摩擦力 定 律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三、具体说明
4.牛顿第三定律”问题“的设计
科学探究——证据
科学探究——解释
科学探究——解释
人在划船时,桨向 后推水,水就向前推 桨,将船向前推进 (图3.3-4)。与此类 似,轮船的螺旋桨旋 转时也是向后推水, 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 反作用力,推动轮船 前进。
三、具体说明
4.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的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