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的分解——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评价

课程标准的分解——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评价

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教学:我怎样带他们去? 评价: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
三、学习目标的叙写
1.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
• 行为主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谁学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求
行为主体 行为表现 行为条件 是学生,不是教师 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 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 的情景等。 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 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 目标
从内容标 准到学习 目标 基于目标 处理教材 (用教材 教)
• 内容
基于目标 的作业设 计与反馈
目标导向 的教与学
• 评价
• 实施
二、学习目标的内涵
•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 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表现形 式(表现指标),它们是具体的可直接观 察、测量的行为表现。 • 它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教学评价 的依据。 目标、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结果性目标(需要结果)
知识 了解——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辨认、识别、知道、了解、指认、 确认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了解人地关系思 想的演变)
理解——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推断、区别、预测、 对比、收集、整理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 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根据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应用——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计划、检验、评价等 (课程标准中的实例: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示意 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技能 模仿——模拟、 模仿、重复、再现、例证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结合 实例,模拟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应用)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尝 试、实验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课程标准中 的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 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 · · 学什么 • 行为条件(学习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怎么学
• 行为程度(表现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到什么程度
课程标准的分解
——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一:教学的三种取向
• 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 •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 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 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 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
•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问题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四 项关键技能是什么?
行为程度
3.目标的误解与误用
• 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 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革命的大 无畏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 立……观点”
案例: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内容主题:“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8页)

如何转化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5)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 节约用水的习惯。
4.学习目标中常用的行为动词• 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 方式。 • 1.列举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知道生产 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 2.知道五种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 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 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 在具体情境中总结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题的方案。 (评价方式:师生共同研究分析,通过对话了 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3.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评价方式:典型习题检测)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 交通运输网。 • 4.掌握影响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掌握交通运输线、 点的区位分析,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具体的一些重 要交通线、点进行区位分析。(评价方式:师生共同研究 分析,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典型习题检 测) • 5.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让学生 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 (评价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学生的参与合作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
4.学习目标中常用的行为动词
体验性目标(只要过程)
经历(感受)——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参与、寻找、 交流、分享、访问、考察、调查、接触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学会收集 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 反应(认同)——认同、遵守、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 关注、拒绝、摈弃、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真心、拥护、帮 助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 行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 领悟(内化)——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热爱、坚持、 增强、领悟、追求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 的远景)
创造性目标(还要“留白”)
复制——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课程标准中 的实例: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创作——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课程标准中的 实例: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