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 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 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 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 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 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 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 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 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等事件中,有很多 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 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 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作为 任: 使命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130—1200)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 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 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 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 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 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 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 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 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 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 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 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 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 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 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 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从大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
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理解
着意:用心 穷: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 翻译 】第二则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 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 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 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 会随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 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 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