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首》作文讲评教学设计

《回首》作文讲评教学设计

所没有的,在空远万里的清晨或是黄花堆积的黄昏,我会对天空唱道: “我需要 这样的生活。”
点评:本文从构思、立意、内容、表达上看都可算是一片佳作。但没有准确
把握题意,是套题作文,全文主要写“学会在生命中有所止息” ,只是在最后一
段才提及材料,只能评为四类下。
珍惜过后是奋斗( 45 分)
惜时,是对现在的奋斗;惜逝,是对未来的奋斗;惜生,是对自己的奋斗。 于是便知道: 那些拥有的, 教会我们我们珍惜; 那些没有的, 教会我们为之奋斗 。
展示问题 1. 教师公布阅卷的基本标准:基 1. 学生对照自己作文寻找差距, 总结 了解自己,为提升文
分析概念
准分 49-50 ;只谈“回首”而不提 得失。
章等级创造条件。
“向前看”最高不能进入 60;作 2. 关于“回首”的理解:回首 =回忆 分析讨论,认识明晰
文题有改动的 -2 分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回首 =质变 概念对写作的重要
生活需存在奋斗。 “知足常乐”是一种好的心态,却并不是一个人真正该有
的生活态度。 如果一味只安于现状, 那也许一生平静, 但却也失去了生活的真正 意义。乔布斯没有放弃梦想从而创造了“苹果”手机,虽然他逝世了,但却永存 于世;迈克因为对音乐的执着从而成为“ king of the pop”。他们都没有放弃,为 梦想为自己奋斗。因此, 奋斗所没有的,才能更进一步。
2. 讨论范文的审题立意和概念的 把握是否恰当。 3. 选取考场作文中运用材料的展
示非常明确。 B. 围绕 “回首” 与“向 增强观点材料契合度 前”的关系来谈。 C. 结构明晰, 逐层 的感性认识,形成理 推进。D. 内容丰富, 但前后概念不能 性思考,与哲学思辨
示,讨论观点与材料的切合程度。 完全吻合。
【拓展练习】
作业巩固可采用审题列提纲的方式,
训练整体构思,把握概念,理
1.认真阅读课文《简笔与繁笔》,体会关系型议论文中辩证思维的运用以及概念的界 定问题。
2. 完成命题作文:异 【板书设计】
回首
回顾(成功或失败)反思(肯定或否定) (记叙)
向前(激励或发扬) (议论)
【附 1】 《回首》范文(印发资料)。 【附 2】
@写作概况: 年级均分 50.59 分, 班级均分 ** 分。由于高三阶段的写作重视用哲学思维
让作文“有深度”,所以这个文题的写作,大部分同学是能够适应的,但是精彩的文章也很
少。
@问题聚焦: 学生有辩证思维的意识但表述的严密性不够强、 “回首” 的概念不够统一、ຫໍສະໝຸດ 材料与观点不够一致等共性问题。
课时建议: 2 课时。
的 4 篇写作例文。
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路,强化哲学思辨意
4 篇例文的参考得分: 生有所息(28)识。
;珍惜过后是奋斗( 45 分);有无 之幸( 64);知足常乐( 40)。
1. 布置学生读 4 篇《回首》的范 1. 学生读范文,分析得分理由。
通过点评,学会辨别
文。
2. 讨论明确: A.“回首”的意义揭 和借鉴。
结合起来,培养审视
3. 分析材料运用的妥帖性: 人物—— 自己写作的习惯。
刘伟、 朱光亚、杨光、史铁生、 苏珊
大妈、胡哲、李娜等; 事件——故居、
中药、柯达、两个癌症患者和羊等;
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资治通鉴、
温故而知新……
1. 课堂总结,重审重点难点。
1. 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次作文讲评的 举一反三,形成写作
“拥有与没有”例文。
生有所息( 28)
人的生命是充满交织的。 生命的长河源远流长, 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的向上攀 登,总是认为生命之中的绚丽美景在高山悬崖上,错过许许多多的快乐与幸福。
因此感谢生命之间应有所息,同时也应感谢我生命之间生生不息。 (两个分句前
后应交换位子)
生命的可贵, 需要让心灵驰骋于大漠, 接受黄沙漫飞的洗礼, 需要让心灵游 弋于海洋,接受雪白浪花的冲击, 需要让心灵翱翔于天空, 接受和风细雨的吹打。
其实,人生永远也无永远,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敌不过时间,包括一切。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忙碌不止, 还要学会在生命中有所止息, 感谢我的生
命之中有所止息,只有这样,在天空上飞翔的风筝才不会因此而断了线。 (过度
自然,有辩证思想)
古代有建树的人不都是如此吗?孔子在人生中看清事态的变迁, 最终他名垂 千古,功成名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他的生命中“有所止息, ”最终“苦心 人,终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不再是神话。
生命是生生不息,人的一生却又是生有所息。 不要岁月的流逝让你成为匆匆忙忙的过客, 也不要时间的推移让你变为冷漠 不已。而我,我认为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手里推着快了的弦,学会忙里偷闲,这 是我所感谢的生命之中生有所息, 感谢我一直以来没有将所有的经历与实践都赔 在工作和学习上, 没有将休息的时间扼杀在启程的摇篮里。 因此我懂得生命之中 应当需要宝贵的时间。 (能联系自我) 不知多少人曾向我抱怨高中生活的繁忙与单调, 却要逼自己狠狠的看书, 目 的是受到掌声和鲜花。然而,我告诉他们,没有人会鄙夷你对鲜花的向往,想想 失意之后李白的理想破灭仰天大笑的豪迈, 苏轼被贬之后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 辞长作岭南人” 的超然, 因为他们等待的是悠闲的自然生活, 前半生他们忽忽走 过,不收沾染,后半生他们可以轻松上阵。 (没有扣住“在生命中有所止息”去
先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呢? 如果你是一颗小草, 不要妄想, 一夜之间长成参天大树, 而要生长的过程中 静静地汲取养分。 如果你是一滴水珠, 不要渴望一夜之间涌入苍茫大海, 需要在奔流的路上停 止脚步积累力量。
如果你是一条小鱼, 不要奢望一跃成龙, 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等待时 机。(比喻论证)
拥有的不需被珍惜,梦想的才值得奋斗。 “珍惜了吗?后悔了吗?奋斗了吗?逝
去了吗?”等作为分论点更显得偏离题意。没能将“拥有和没有”两者联系起来
思考,立意一般,对于当代社会等缺少思考,思想深度不够。 。结构完整,选材
较恰当,语言流畅、得体。
有无之幸( 64)
感谢我所拥有的,无论何时何地,你们都在我左右,伴我一路前行;感谢我 所没有的,不管是好是坏,你们都给予我动力,去追逐前路的未知。拥有也好, 没有也罢,都是人生的宝藏,都值得感谢。
设定目标 作业反馈
竟该怎样界定?
回首 =纪念(圆明园、卢沟桥)…… 3. 回首:回望、回顾、回忆、回想
1. 布置学生重新看题目,把握题 目要求。 2. 题目的写作范围怎样?
1. 讨论:区别“题目”与“话题”的 不同要求;重视引导语的解读。 2. 明确:写作范围可大可小——大可
结合此次写作,联系 以前写作实践中感 悟,在讨论中培养运
2. 通过本次讲评,明确努力方向。 要点所在。
的“类型”意识。
3. 布置作业。
2. 了解努力方向: 看清题目要求, 根 巩固练习,明确目标。
据题目要求做题; 审题要严密, 概念
要清晰; 材料与观点要相契合, 材料 的叙述详简得当; 文章前后要建立一 定逻辑关系,避免论述的跳跃性。
3. 学生就“环境与经济” 、“考试与 素质”等话题, 尝试用辩证思维的角 度进行立意训练, 并选择适当的论述
珍惜过后是奋斗,便带着珍惜的“拥有”与奋斗的“没有”去笑对每一步走 过的路 ……
点评:本文基本把握题意,围绕“拥有和没有” ,但是没有抓住“感谢”反
而将“感谢”替换为“珍惜、奋斗 ”,稍有偏题,文中用“生活需被珍惜。生活
需存在奋斗。 然而,奋斗不意味着 “强求”,珍惜不意味着 “占有”。有人总认为,
文革……) ;“回首”是对曾经忽视 的感情的一种体悟, 告诫我们珍惜身 边的每一点幸福; “回首”是在步履
匆匆之后的一种调节, 感受生活的美 好,放飞心情, 补充前进的能量……
3. 结合题目要求, 运用“对立和统一” 的哲学原理可以由浅入深。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拥有和没有” 从“对立与统一” 角度判断审题立意 通过迁移阅读拓展思
议论) 我欣赏庄周梦蝶一般的意境, 妒忌李白仰天大笑的豪迈, 佩服苏轼超然物外
的乐观。不信,你可驻足而看看地上的小草,他们是如何放肆地苍翠欲滴,连蜗 牛都伸着懒腰, 打哈欠,旁边窃窃私语的苍蝇依偎在一起, 享受幸福的快乐。(小
草、苍蝇的例子不当) 生命之中需要有所息, 而不是持续地奋斗与工作, 感谢我所拥有的, 感谢我
@作文题目: 我们常说,一切都要向前看,其实,有时“回首”也很有必要。请以“回
首”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 ( 1)不少于 800 字; (2 )不要写成诗歌; ( 3 )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目简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给材料命题作文。 前面的引言, 既是一种限制, 也是给“回
首”指明了辩证思维的方向,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
3. 用什么样的哲学思辨加以分析 能使立意深刻起来?
历史风云,小可小我情怀。 言之成理, 用哲学思辨进行审题 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回首”是对 立意的习惯。
过去辉煌的一种总结, 为未来前进奠 定基础, 过去促进未来。(优良传统、 珍贵文化……) ;“回首”是对以往
过失的一种反思和诊断,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避免重蹈覆辙。(法西斯、
材料。
【思路点拨】 本次作文讲评, 意在进一步适应材料命题写作的方式,
养成哲学思辩的自觉性, 在高考
总复习阶段形成一种类型文。因此,讲评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思辨对审题的开掘意义, 并进而引申到材料与观点的切合问题。 为了深化学生的印象, 所以范文点评、 同一类型作文
的甄别是一种强化环节。 顺文脉。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从牙牙学语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以至于落 日余晖。回首、回首、再一次回首。是否每一次都问过自己“珍惜了吗?后悔了 吗?奋斗了吗?逝去了吗?” 人本非圣贤, 有许多事则该告诉自己: 当繁华落尽, 千万别让自己后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