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育民小学张晓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
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自私和冷漠。
独生子女是“抱大的一代”,但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冷漠的一代”。
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先让他们“知恩”,因为只有“知恩”才会懂得“报恩”,进而懂得“施恩”于人。
一、从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知恩”、“报恩”。
教育学生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或多或少的关爱与呵护都是“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要学生做出报大恩大德的轰轰烈烈的举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回报。
1、“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让学生懂得是父母赐予自己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抚养成人。
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
如:冬天洗衣、洗菜做饭等平常的事。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
这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许多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
学校教育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学生心里却认为,分数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却没有任何的感激。
2、教育学生真正感恩教师。
老师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领路人,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只是那和粉笔一样颜色的双鬓。
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教育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育学生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爱老师,爱学校。
3、教育学生感恩身边人的帮助之恩如何回报。
学生身边的人有很多:如同学、亲戚、朋友等等。
教育学生懂得是亲戚朋友在或多或少地帮助着自己;同学与自己为伴,同学习同进步;即使是陌生人也好,也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己服务,也是值得感谢的。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学会礼貌待人,学会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据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的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
很多父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4、教育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祖国。
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从民族文化中感受祖国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底蕴,让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豪。
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怀,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
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5、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
教育学生懂得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就应该爱护大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甚至是破坏。
二、感恩教育要坚持不懈,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在懂得“报恩”的同时懂得“施恩”于人。
1、学校要营造感恩的氛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召开主题班会,听、唱感恩歌曲,听、讲感恩故事等教育活动来宣传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步骤,努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气氛,让感恩由情感变成学生自觉的“报恩”的行为,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开展感恩教育的落脚点:实施感恩行动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先要让学生自己受到感动,然后感动家长、感恩社会,从而感念党恩、感念国恩、感念父母恩、感念师恩、感念亲朋好友恩、感念同窗恩等。
学校应帮助学生实施感恩行动。
感恩父母,父母对儿女的爱,常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上,父母对孩子的爱说不完,道不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在感恩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助人的快乐,培养他们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格。
教育学生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享受帮助别人的乐趣,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乐于“施恩”于人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一定会长成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现代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
很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的生日,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的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
显然;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
我们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理想的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知恩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感恩教育。
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培养感恩意识。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从来不缺少善良的人,却少感恩的心。
时代呼吁: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人要有感恩意识。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的古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
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
“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更为重要。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他们从小
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才会学会包容,赢得友谊,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棵感恩的心,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应当珍惜与感激。
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人要学会感恩。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父母的养育之恩,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感激父母的道德情感。
平时要多让学生体会父母的无私宽容,感受父母默默无闻的爱和奉献,从而发自内心的去爱父母。
也可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帮父母干干家务活,理解父母的烦恼,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等。
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为之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