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

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

死,也可以明志。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ò)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ó)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在)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行吟(于)泽畔 (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②被动句是以见放③倒装句式: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四)疏通文意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1、本文写到了几个人?明确:屈原、渔父2、找出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翻译(1)屈原①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

是以,因此。

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重点字词:沐,洗头。

振,抖衣服。

安,哪里。

以,用。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3、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对屈原进行描绘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形象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4、渔父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5、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六)交流展示1、在我们阅读的范围内有关“渔父”的形象我们还知道那些明确: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

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

他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

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总结: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

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扞卫。

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板书设计】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宁不随与不凝滞於物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为遇世能与世推移安能以身之察察玉瓦而推水清濯吾缨受物之汶汶者乎碎全安移水浊濯吾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