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渔父
《楚辞》
屈原渔父
(行到水穷处的儒生)(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举世皆浊我独清圣人不凝滞于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皓皓之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而蒙世俗之尘埃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渔父:
(1)“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渔父是说屈原不会变通,劝他要改变心态。(“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识时务者为俊杰”“与时具进”)
(2)“莞尔一笑”“鼓枻而歌”的渔父是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超然外物,旷世洒脱,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言之。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3)楚地流传的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唱响。孔子孟子都提到它。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称之为孺子歌。此歌实际上教诲人们学会选择: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由此看出渔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勇敢的生:
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
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渔父”的文化内涵。
(2)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3)屈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理想的尊严。(北大“数学才子”柳智宇,在世人看来他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我倒觉得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坚守的理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
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渔父》教案
教学设想: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
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
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板书设计: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检查字词(略,见预习材料)
3.朗读课文
4.师生背诵相关名句(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补充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
三位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三位人物,我都欣赏,呵呵,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屈原——壮烈的死:
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总结:
屈原遇见的那个渔父,倒是有几分庄周的影子。至少,渔父是庄周处世哲学的拥戴者或化身。避世隐身,闲钓江滨,怡然自乐。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分明是庄子哲学与屈原精神的碰撞。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中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是为了凸现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崇高人格。
“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
“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
学生:
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那是他命运的最低谷,也是他精神的最高点,屈原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学生:
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该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
三、文本研习:
这篇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复杂,简要来说就是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态度。(思考再说话)屈原:
(1)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四、问题探究:
1.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渔父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可能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