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并体会渔父的形象在本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重点句式
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冯友兰先生说过“我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正音。

(1)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对话,这种对话问答的形式使你们想到了我们以前学到的古代的哪种文体?(赋)没错,这种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写法已比较接近,所谓“赋者也,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2)那么,在这场对话中,谁先登场的?(屈原)此时的屈原境况如何?
遭遇:被放逐
外在形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内心: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无人可解
(注意在此穿插课文第一段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
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形容至于是以见放)
在这种处境之下谁出现了?(渔父)。

渔父的出现解开了屈原心中的郁结了吗?(没有)没有,因为二人的对话产生了分歧。

(3)请同学分析一下二人对话的分歧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
屈原:水清——我清
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仕者形象
水浊——独清
渔父:水清——濯吾缨
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
水浊——濯吾足
(穿插文言知识重点讲解:
与世推移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讲解“水清”与“水浊”的象征意义
水清——世道清明水浊——世道黑暗)
2、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注意二人语气:屈原:沉重、坚毅
渔父:淡然、潇洒、豁达
三、比较阅读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也引述了渔父这一人物。

ppt显示
1、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渔父与本文中的渔父有哪些不同?本文中的渔父这一形象具有什么深层含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文中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渔父的形象是屈原内心另一思想的折射。

表现的是屈原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这种矛盾面前,屈原最终的选择。

渔父的形象加深了悲剧的表达。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

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本问题开放式,答案不唯一)
司马迁情感倾向:扬屈原而抑渔父
2、既然司马迁对屈原是赞赏的,但是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司马迁却选择了与屈原截然相反的方向,这是否矛盾?
3、屈原的勇于赴死的结局另后世许多人深感遗憾,你怎样看待屈?你如何评价屈原与渔父、司马迁的人生选择?
总结: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

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去体会屈原的悲壮伟大与渔父的淡然豁达,让我们在朗读中继续思考人生。

高二(8)班
张依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