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
3.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
4.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
5.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
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
6.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
7.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
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10.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
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11. 免疫逃避:虫体表面结合宿主抗原,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
12. 感染期(感染阶段):寄生虫的某个生活史阶段能够侵入宿主体内并可继续发育或繁殖
13.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传染源。
14.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的再感染
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15. 慢性感染:寄生虫少量多次感染人体或者急性感染治疗不彻底,常转为慢性感染。
16.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
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7. 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
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损伤。
18. 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
19.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人和动物体内的
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源。
蠕虫
1. 土源性线虫:这类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
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入人,亦称直接发育型。
2. 生物源性线虫:这类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其幼虫在中间宿
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
3. 蚴体增殖:指某些蠕虫(吸虫、绦虫)的幼虫繁殖后代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 钩蚴性皮炎:指钩虫感染期,幼虫钻入皮肤后形成的局部炎性病变。
患者局部皮
肤有针刺、灼烧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包,最后结痂脱皮而愈。
5. 异嗜症:少数钩虫患者表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食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
好,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
6.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钩虫寄生于人体可造成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
断损耗而导致贫血。
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浅,故而将此种贫血称为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7. 何博礼现象:血吸虫虫卵成簇产于宿主组织内,肉芽肿急性期易液化,出现
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
8. 囊蚴:为吸虫的幼虫,也是多种吸虫的感染阶段,一般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由尾蚴
发育而成。
其形状呈球形,外披一层囊壁,内含幼虫。
9. 尾蚴:是吸虫生活史的一个发育阶段。
虫体分为体、尾两部。
其尾部长短,形状各
虫种不一。
10. 尾蚴性皮炎:是由禽类或兽类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引起的局部超敏反应。
11. 链体:是绦虫成虫颈部以后分节的虫体,由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
链体是虫体最
显著部分,由3~4 个以致数千个节片组成,越往后越宽大。
12. 成节:为绦虫链体中部的节片,其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
13. 孕节:为绦虫链体后部的节片,其内除充满虫卵的子宫外,其他生殖器官均已退化。
14. 六钩蚴:圆叶目中的绦虫虫卵成熟时内含有 1 个有 6 个小钩的幼虫称六钩蚴。
15. 囊尾蚴:猪带绦虫中绦期幼虫,其个体大小如黄豆,为乳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