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1) 2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1) 2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

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发热阈: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由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而引起疟疾发作的原虫血症最低值称为发热阈数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象皮肿: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有高蛋白的淋巴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形成。

初期,主要为下肢出现压凹性淋巴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淋巴液仍流通。

随后出现局部皮肤,皮下组织显著增厚,皮肤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成象皮肿,为非凹压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

由于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汗腺毛囊功能消退,抵抗力降低,并发细菌感染,局部常致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有促进淋巴管阻塞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重象皮肿的发展睾丸鞘膜积液:多由班氏丝虫所致,阻塞发生在精索,睾丸淋巴管时,淋巴液可以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患部坠胀沉痛,外部阴囊肿大,不对称。

积液中可发现微丝蚴。

乳糜尿:班氏丝虫所致,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腰干淋巴管反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经肾乳头黏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入尿中排出,形成乳糜尿。

如果与淋巴管伴行的肾毛细血管在肾乳头部破裂,可出现乳糜血尿。

尿中可查到微丝蚴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三、致病幼虫:蛔蚴性肺炎成虫: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2、试验驱虫法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一、形态1、成虫:A、虫体细长,10mm雌虫:尾端呈圆锥状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C、口囊发达: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美洲钩虫:一对板齿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三、致病幼虫::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成虫:⑴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是伤口血流不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口同时流血十二指肠钩虫:0、25ml/天美洲钩虫:0、05ml/天⑵消化道症状;⑶异嗜症。

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钩蚴培养法。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引起鞭虫一、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期鞭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致病虫期:成虫诊断虫期:虫卵主要寄生部位:人体盲肠,亦可见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寄生。

雌雄虫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壤中,三周后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人经口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在小肠内幼虫自卵壳极塞处孵出,至结肠,侵入肠粘膜发育,10天后发育为成虫。

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插入肠粘膜吸取营养,虫体后端游离于肠腔。

二、临床症状和致病机制: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重度感染者有头晕,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慢性腹泻,贫血,消瘦等,少数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三、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血液为食。

虫体细长前端侵入肠粘膜,粘膜下层甚至肌层,摄取组织液和血液。

虫体分泌物的刺激和机械损伤,导致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虫体进入阑尾,诱发阑尾炎。

少数患者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增厚,形成肉芽肿。

鞭虫病引起的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和损伤的结肠粘膜出血引起。

四、实验学诊断:粪便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不易发现虫卵),可采用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和硫酸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一粪三检五、流行:人是唯一传染源,多见于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细小,乳白色雌性:8-13cm,尾端长而尖细雄性:2-5cm,尾端向腹面曲2、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幼虫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寄生部位:回盲部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成虫寿命:2-4周三致病:1、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2、异位寄生及损害。

四、实验诊断:1、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

2、查成虫:宿主入睡后2-3小时五、流行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因素:1、传染源:病人与带虫者;2、生活史简单;3、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2、自体感染:肛门——手——口3、间接感染4、虫卵抵抗力强旋毛形线虫一、形态: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鉴别),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

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二、生活史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感染阶段:幼虫囊包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致病阶段:幼虫(为主)、成虫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成虫寿命:♀1~2个月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三、致病:旋毛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幼虫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1.侵入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此期病程:1周2.幼虫移行、寄生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横纹肌内,又称肌型期。

临床表现: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

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此期病程:2周-2月。

3.囊包形成期: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四、诊断:应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

病原诊断: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

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

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一、形态1、成虫:丝线状,乳白色雌性: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雄性: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3圈2、微丝蚴: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二、生活史幼虫:蚊体内,成虫: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成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马来丝虫:班氏丝虫:2、终宿主:中间宿主:3.感染阶段:4、感染方式: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三、致病: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1、急性炎症和过敏应用期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2、慢性阻塞期A、象皮肿: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班氏丝虫:马来丝虫:B、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四、实验诊断血液检查:厚血膜法,鲜血片法采血时间: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五、流行:1、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为严重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库蚊马来丝虫:按蚊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一、形态1、成虫:a、长椭圆形,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 b.具口、腹吸盘;c、雌雄同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