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古今异义请按以下方式整理课本中四个单元常用词(一)、(二)、(三)、(四)爱古有“吝啬”义。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在今“爱财如命”中保留此义。
艾古有“停止、完结”义。
《左传·哀公二年》:“忧未艾也。
”今有成语“方兴未艾”。
案一种成放饭菜的木托盘。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在今成语典故“举案齐眉”中保留此义。
岸古有高义。
《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
”在今“伟岸、傲岸”和成语“道貌岸然”中保留此义。
败古有“腐烂”义。
《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不食。
”在今“腐败”一词中保留此义。
北古有“败逃”义。
《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在今“败北”、“追亡逐北”中保留此义。
备古有“齐全”义。
《论语·微子》:“无求备于一人。
”在今“齐备”和成语“求全责备”、“德才兼备”中保留此义。
辈古代指成批或同类的人或物。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宠下辈。
”今有成语“人才辈出”、“英雄辈出”。
本原义是“树根”。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在今“根本”、“木本水源”、“本末倒置”中保留此义。
比古义为“并立、并列”。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
”今有成语“鳞次栉比”、“比肩接踵”、“朋比为奸”、“比比皆是”等。
笔古有“文章”义。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今有“文笔”一词。
辟古可指君主、君位。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为辟。
”在今“复辟”一词中保留古义。
标本义是“树梢”。
《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
”今有成语“标本兼治”。
兵古义是“武器”。
《说文解字》:“兵,械也。
”今有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秣马厉兵”、“弃甲曳兵”等。
菜古指蔬菜,不包括肉蛋类食品。
《说文解字》:“菜,草之可食者。
”在今“菜羹”、“菜园”、“菜色”中保留古义。
差古有“略微”义。
《后汉书·光武帝纪》:“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今有成语“差强人意”。
尝古义为“曾经”。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在今“未尝”、“何尝”中保留此义。
唱古有“高声喊、大声报”义。
《宋史·礼乐志》:“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
”在今“唱名”、“唱票”中保留此义。
尘古有“世俗”义。
孔稚珪《北山移文》:“抗尘容而走俗状。
”在今“凡尘”、“浮尘”、“尘世”、“尘寰”中保留此义。
古还可指踪迹。
《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
”(巢,巢父。
许,许由。
都是传说中的古代贤人)今有成语“步人后尘”。
惩古有“警戒”义。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今有成语“惩前毖后”。
池古代常指护城河。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在今“城池”、“金城汤池”中保留此义。
驰古有“向往”义。
《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在今“神驰”、“心驰神往”中保留此义。
古还有“传扬”、“传播”义。
《韩诗外传》:“名声驰于后世。
”在今“驰名”、“驰誉”中保留此义。
齿古义是“门牙”。
《说文解字》“牙”字下段玉裁注:“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今“齿冷”、“唇亡齿寒”中的“齿”保留古义,不能改为“牙”。
古还有“同类并列”义。
《庄子·天下》:“百官以此相齿。
”今“不齿于人类”、“不足齿数”中保留此义。
赤古义为“红色”。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今有成语“面红耳赤”。
古还有“空尽无物”义。
《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今“赤贫”、“赤手空拳”中保留此义。
古又有“忠诚”义。
李白《与韩荆州书》:“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
”今“赤诚”、“赤胆忠心”中保留此义。
除古义是“殿阶”。
《说文解字》:“除,殿陛也。
”又:“阶,陛也。
”今有“庭除”一词。
错古义是“涂饰”。
《说文解字》:“错,金涂也。
”今“错金”、“错彩镂金”中保留此义。
古还有“交叉”义。
《战国策·秦策三》:“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
”今“纵横交错”、“犬牙交错”、“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中保留此义。
贷古有“宽恕”义。
《汉书·张敞传》:“数蒙恩贷。
”今有成语“严惩不贷”。
但古义是“仅,只”。
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
”今“不但”、“但说无妨”、“但愿如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保留此义。
诞古有“虚妄”义。
《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
”今“虚诞”、“怪诞”、“荒诞”中保留此义。
党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今有“乡党”一词。
古代还常用于指团伙、亲族等。
桓宽《盐铁论》:“私门成党。
”今“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朋党”、“父党”等词语中保留此义。
蹈本义是“踩、踏”。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
”今有成语“赴汤蹈火”。
登古有“庄稼成熟”义。
《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今有成语“五谷丰登”。
第古代常用于指贵族的住宅。
《汉书·高帝纪》:“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
”今“门第”、“府第”中保留此义。
古代还用于指科举考试的等级。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能取进士第。
”今“及第”、“落第”、“屡试不第”中保留此义。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指物体的顶部。
《说文解字》:“颠,顶也。
”今有“山颠”、“颠峰”等。
掉本义是“摇动”。
《说文解字》:“掉,摇也。
从手,卓声。
《春秋传》曰:‘尾大不掉。
’”现代汉语中的“尾大不掉”、“掉三寸之舌,胜百万之师”等说法即源自古代,其中的“掉”保留着古义。
豆古代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
《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
”今“俎豆”一词中保留古义。
堵本义是“墙”。
《说文解字》:“堵,垣也。
”又:“垣,墙也。
”今有成语“观者如堵”。
对古常用于“回答”义。
《诗经·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今“无言以对”、“对答如流”、“应对”中保留此义。
顿本义是“头向下的动作”。
《说文解字》:“顿,下首也。
”今有“顿首”一词。
引申用于脚向下跺。
今有“顿足”一词。
饿古代指严重的饥饿,程度比今义重。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今“饿殍”一词中保留古义。
伐古有“夸耀”义。
《庄子·山木》:“自伐者无功。
”今“伐善”、“自伐”中保留此义。
翻字形从“羽”,本义为“飞”。
《说文解字》新附:“翻,飞也。
”张衡《西京赋》:“众鸟翩翻。
”今“翻飞”、“翔翻”中保留此义。
反古有“类推”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有成语“举一反三”。
防本义是“堤坝”。
《周礼·地官·稻人》:“以防止水。
”今有“堤防”一词。
非古常用作动词,义为“非难”。
《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今“非难”、“非议”、“无可厚非”、“口是心非”中保留动词义。
坟古有“文献”义。
古代通常把远古时代的三皇所作的书称为“三坟”,五帝所作的书称为“五典”。
《左传·昭公十二年》:“能读三坟五典。
”今有“坟典”一词。
粪古义是“清除”。
《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今有“粪除”一词。
风古有“气势”义。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诸议者皆望风畏惧。
”今成语“望风而逃”、“望风披靡”中保留此义。
府古代指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左传·僖公五年》:“藏于盟府。
”今“仓廪府库”中保留此义。
干本义是“盾牌”。
《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
”今“干戈”一词中保留此义。
纲本义是网上的总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引网之纲。
”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中保留此义。
告古有“请求”义。
《国语·鲁语》:“国有饥谨,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今“告假”、“告饶”中保留此义。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似剑而弯曲。
《吴越春秋》:“吴作钩者甚众。
”今有“吴钩”一词。
姑古有“暂且”义。
《左传·隐公元年》:“子姑待之。
”今“姑且”、“姑妄言之”、“欲取姑与”中保留此义。
毫本义是“细毛”。
《荀子·赋篇》:“精微乎毫毛。
”今“明察秋毫”、“秋毫之末”、“羊毫”、“狼毫”中保留此义。
恨古义是“遗憾”。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今“千古遗恨”中保留此义。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
古代房屋的门,单扇的叫户,双扇的叫门。
《说文解字》:“半门曰户。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今“千门万户”、“夜不闭户”、“户枢不蠹”中保留此义。
货古义是“钱财”。
《说文解字》:“货,财也。
”今有“财货”一词。
及本义是“追赶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追张仪,不及。
”今“望尘莫及”、“鞭长莫及”、“过犹不及”中保留此义。
即古有“走向、靠近”义。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今“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中保留此义。
疾古有“痛恨”义。
郑玄《毛诗笺·硕鼠》:“又疾其不修政也。
”今成语“疾恶如仇”保留此义。
古又有“急速”义。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今“大声疾呼”、“疾风知劲草”中保留此义。
级古有“台阶”义。
《礼记·曲礼上》:“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今“梯级”、“石级”中保留此义。
古又可指人头。
《汉书·赵充国传》:“斩虏数百级。
”今有“首级”一词。
济本义为“渡河”。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今有成语“同舟共济”。
假古有“借”义。
《说文解字》:“借,假也。
”今“久假不归”中保留此义。
由“借”义引申为“凭借、借助”义。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今成语“假公济私”、“狐假虎威”中保留此义。
嫁古有“转移”义。
《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今“转嫁”、“嫁祸于人”中保留此义。
健古有“善于”义。
《后汉书·冯异传》:“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
”今“健谈”、“健忘”中保留此义。
讲古有“研究”义。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业齐路鲁之都。
”今“讲武”、“讲学”中保留此义。
匠古有“巧妙创造”义。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皆出其目营心匠。
”今“匠心独运”、“颇具匠心”中保留此义。
揭本义是“高举”。
《说文解字》:“揭,高举也。
”今有成语“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