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本单元一共解决了四个大问题:1、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2、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其中第1个问题是第1课解决的,第2个问题是第2课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3、4课的内容解决的。
大家阅读引言部分,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就在他们的著作《展望21世纪》中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他们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21世纪的世界。
1988年的1月份,一批诺贝尔的获奖者在法国的巴黎聚会,他们也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说,有实力才有魅力,那么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他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能有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圣先贤,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百家: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真的是一百家吗?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争鸣”是什么意思?争论、争辩的意思。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为了维护本集团、本阶级的利益,都各自著书立说,推销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相互争论、相互诘难的那种争奇斗艳的学术局面。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乱,乱世好不好呢?不好,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是乱世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的思想非常的活跃,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近代也比较乱,就有新文化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漫长的乱世,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此后的两年多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都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那么是什么原因铸就了这种辉煌呢?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儿!娶了媳妇后呢?生娃娃!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当然是放羊!!!看完这段对话,不少同学笑了。
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因为他家太穷了。
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那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时期的经济有什么变化?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对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增多,最终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使封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没吃的、没喝的,谁还有心思去从事文化活动。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力量都在相互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改革的方案,原来的统治阶级的力量(周王室的力量)已经不行了,但是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样,就必然形成观点各异的现象。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士”是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
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比如“楚王问鼎”就是诸侯王对周天子想取而代之的一种表现。
楚国,西周时候被周成王所封,当时封地只有五十里,小国。
楚国人不服,凭什么你们都几百里,我五十里,不服周,不服从你周。
所以湖北人到现在还有句口头禅“不服周”,就从那儿传下来的。
不服周怎么办,要自强,奋发图强,结果还不到东周时候,楚国就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之后,楚国就想炫耀,先到周王的面前炫耀。
楚国后来出了一个人物,就是楚庄王,他领着他的军队到,一鸣惊人。
你就等着瞧吧。
果然这楚庄王就一鸣惊人,成了霸主,“春秋五霸”之一。
这位老兄怎么样呢,他真的拿这杆枪去上学了。
他跑到周王国的地盘上搞“军事演习”。
军事演习常常是打政治牌的,演习给别人看,耀武扬威。
这时候的周王是周定王,周定王这已经摆不起架子来了,只好派了他的手下大臣王孙满去劳军,慰问慰问,抗议不敢提,还要慰问。
一慰问,这楚庄王就问了,听说九鼎在你们那儿多大多重呢。
九鼎就是大禹当部落首领的时候,铸的九个鼎,这九个鼎的青铜来自当时天下的九个州,所以九鼎就象征着当时的最高领导权和最高统治权。
庄王的这个动作叫“叫鼎”。
所以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就是从这儿来的。
就是打最高领导权的主意了,王孙满听后就义正词严地说,在德不在鼎,一个人得不得天下大事,不在于他这个鼎,而在于他有没有德。
楚庄王不坑声。
诸侯纷争,除了要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得需要谋士、人才,所以各诸侯王都特别地礼贤下士,而士们也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治国方略,他们也渴望能找到一个途径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双方能够一拍即合。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就是把这些士大夫网罗到自己门下,掏钱养着他们。
养士著名的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孟尝君叫田文、平原君叫赵胜、春申君叫黄歇、信陵君叫魏无忌。
贾宜的《过秦论》里面就讲到这四个人,叫做“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这四个人每人养的士三千以上,他不但养这么多士,而且这些士人很牛。
例子:比方说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叫冯灌,冯灌是自己去找孟尝君的,他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马上去见他,然后非常客气地问:先生远道面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吗?冯灌说:没有什么,我就是听说阁下喜欢养士,对士人很好,我正好没地方吃饭,我就来了,我没什么好帮的。
孟尝君想怎么就来这么个人,他是士啊,得养着。
然后把他接待办主任叫来:来了一个人,你把他安排住招待所,叫“传舍”,住招待所。
过了几天,孟尝君把接待办主任叫来问:他这两天干什么呢,接待办主任说他唱歌啊,整天都在唱歌,说这回来的这位冯先生实在太穷了,身上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把长剑,他每天都弹着那把长剑唱歌,唱什么呢,有一个相声说过这事,他是这么唱的“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个郎,火红的太阳当头照,照到了我破衣裳,郎里个郎”,这是相声。
他唱什么呢,他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翻译过来就是:宝剑啊宝剑,咱回家吧,孟尝君这没咋的,吃饭都没有鱼啊。
孟尝君听这汇报后,那怎么办,给他换到宾馆,叫“幸舍”,不住招待所了,升级,吃饭有鱼。
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接待办主任,说冯先生怎么样啊,接待办主任说,唱歌,唱什么呢,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出门连个车都没有。
孟尝君说好啊,让他住星级酒楼,叫“代舍”,给他配车,打的也行,报销。
过几天孟尝君问接待办主任,冯先生该满意了吧,不满意,还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这地方不能当家住。
孟尝君想,这也太过分了,你什么都不能帮我,也没什么教导我,没什么指点我,空着两只手来,我给你从招待所升到了宾馆,又从宾馆升到了五星级酒店,你说还不象个家,我怎么招呢,我到香山给你买栋别墅,给你配个老婆俩小秘,还是没有办法,一口气吞到肚子里去,住着吧,牛啊。
士为什么这么牛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有本事。
就说这个冯灌,他初见孟尝君的时候,说自己什么能耐都没有,实际不是这样。
后来孟尝君被罢官了,因为孟尝君势力强,功高盖主,齐王就把孟尝君的相官职务给罢了,孟尝君罢官以后,三千食客一哄而散,只有冯灌留下来。
冯灌对孟尝君说:先生请给我一辆车子和一些钱,我保证让你恢复职位。
孟尝君说好,没问题,我给你一辆车和一些钱,那就有劳阁下了。
然后冯灌拿着这些钱坐着车子奔秦国去了,到了秦国见秦王,坐下谈话,跪坐,席地而坐。
秦王问,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呢。
冯灌说,是啊,请问大王,当今世界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呢?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雌雄不两立,就是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齐国弱了,秦国就会强。
势不两立,将来谁最高谁就得天下。
古人席地而坐,秦王听了以后,啪一下就坐直了身子,请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秦国不会弱呢。
冯灌说很简单,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来。
齐国为什么强,因为有孟尝君,现在孟尝君被罢官了,心怀怨恨,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熟悉情况,这么一个人你弄过来,还怕秦国不强大,还怕齐国会兴盛吗。
秦王说是啊,有道理。
冯灌马上说,大王想做就马上做,等齐王想明白就来不及了。
秦王说好,我派十辆车子去接孟尝君。
冯说好,小人告辞了。
出来以后,冯灌一溜烟跑回齐国,去见齐王,说大王知道当今之势,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齐国和秦国啊,秦国强了齐国就会弱,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雌雄势不两立,告诉大王,小人刚刚得到消息,秦王已经派了十辆车子来请孟尝君了,孟尝君要是到了秦国,咱齐国就完了,请大王斟酌斟酌。
齐王说是啊。
来人啊,到边境线上看看动静,果然,到边境线上一看,秦国派的十辆车子浩浩荡荡来接孟尝君,齐王马上说,请孟尝君还当宰相,还增加了一千户。
这就是冯灌的功劳啊,真有本事啊。
正是这些士人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春秋以来,私学兴起,在私学中不仅培养了出了一大批士人,而且也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基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就是因为,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说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