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
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
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
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1.颜色的基本属性是色调、纯度、亮度或明度。
2.在“150%活性艳红K—2BP”名称中,活性为(冠称),艳红为(色称),字尾中K表示高温染色型,B表示带蓝光,2B表示蓝光程度,P代表适用于印花,150%为染料的(强度或力份)。
3.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如Conc表示(浓的),H.C.表示(高浓),ex.conc表示(特浓),Double表示(双浓)。
4.在染料的名称中,某些英文符号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
如liq表示(液状),pdr.表示(粉状),paste表示(浆状),gr表示(颗粒状),s.f表示(超细粉状)。
1.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试各举一例,并写出具体的合成路线。
(1)直接染料:联苯胺偶氮染料,二苯乙烯型染料(2)直接耐晒染料:二芳基脲偶氮染料,三聚氰胺偶氮染料,二噁嗪染料,酞菁系直接染料。
(3)直接铜盐染料(4)直接重氮染料:在偶氮基对位上具有氨基的染料,在染料分子末端具有间二氨基苯或间氨基萘酚结构的染料2.简述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的原因,试从染料结构考虑提高染料直接性的途径。
(1)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2)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
在无机盐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
(3)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3.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A类:匀染性染料。
分子结构简单,对纤维的亲和力低,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较高,移染性好,染色均匀。
食盐的促染作用不显著,平衡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此染色温度不宜太高,一般在70~80℃染色即可。
湿处理牢度较低,仅适宜于染浅色。
B类:盐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分子中有较多水溶性基团,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低,移染性能较差,如果上染不匀,难以通过移染加以纠正。
食盐等中性电解质对这类染料的促染效果显著,故必须注意控制促染剂的用量和加入时间以获得匀染和提高上染百分率。
如使用不当,则因初染率太高,容易造成染花。
湿处理牢度较高。
C类:温度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也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移染及匀染性较差。
染料分子中含有水溶性基团较少,在含有少量的中性电解质染浴里上染也能达到较高的上染百分率。
染色时要用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速率,提高移染性和匀染性。
上染百分率随染色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始染温度不能太高,升温不能太快,要很好地控制升温速率,否则容易造成染色不匀。
4.说明直接染料染色中食盐的促染机理。
棉纤维在中性浴及弱碱浴中带负电荷,直接染料溶于水亦带负电荷,两者间存在斥力,使染料不易上染棉纤维。
当加入食盐时,钠离子被纤维表面吸附,中和了纤维表面的电荷,因此对染料阴离子的排斥力减小,染料易上染,所以直接染料染色中加食盐起促染作用。
5.构成直接染料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1)具有线性结构,使染料分子能按长轴方向水平的吸附在纤维上,最大限度的使范德华力发挥作用;(2)染料分子中共平面部分要大,若染料分子具有延伸的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程平面性;(3)具有可以形成氢键的基团,且基团间距最好与纤维素两个伯羟基间距接近。
此条件要求主要原因就是增加染料的染色牢度。
1.萘系中料如果直接卤化会形成较多副产物,因此,萘环上的卤代基主要是通过(桑德迈尔)反应或(希曼)反应获得。
2.对于多硝基化合物,若只需还原一个硝基,进行选择性还原时,可以选择(硫化碱)还原。
3.β-萘胺一般采用β-萘酚的氨解制备,该方法称为(勃契勒)反应。
4.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氨基的反应,主要有(硝基还原)和(氨解反应)两种方法。
5.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的反应,主要有(磺酸基碱熔反应)、(羟基置换卤素)、(羟基置换氨基)以及异丙基芳烃的氧化——酸解等几种方法。
酚类化合物的钠盐与二氧化碳反应,在(芳环上引入羧基)的反应称为考尔培反应。
1.试述还原染料的结构特征,描述染料在纤维中的状态和染色坚牢度。
(1)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
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在保险粉的作用下,羰基还原成羟基,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隐色体对纤维具有亲和力,能上染纤维。
染色后吸附在纤维上的隐色体,经空气或其他氧化剂氧化,转变为原来不溶性的还原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2)与纤维以氢键,范德华力结合,在纤维上以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
(3)有全面的坚牢度,耐晒和耐洗坚牢度尤为突出。
2.还原染料分为哪几类?它们的色泽牢度如何?(1)蒽醌类还原染料:具有各项坚牢度优良、色泽较鲜艳、色谱较齐全、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亲和力高的特点,但某些浅色品种对棉纤维有脆损作用。
(2)靛族类还原染料:不论它们原来是什么色泽,还原后的隐色酸钠盐都是无色或者仅含很浅的黄色或杏黄色。
染料的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的亲和力较小,所以不易染得深浓色;染色后织物如遇高温处理,会发生升华现象。
(3)稠环类还原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有一定的直接性,匀染性好,各项染色坚牢度都比较优良。
(4)可溶性类还原染料:染色牢度优良,但染浴的强碱性无法用于毛、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3.按结构比较靛蓝、硫靛及其衍生物的色泽和应用性能。
(1)靛蓝:牢度很好,但色泽晦暗并不鲜艳,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很小,无法一次染得深色。
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卤化的方法得到改善。
卤化后的靛蓝色泽鲜艳明亮,染料卤化后,提高了染料隐色体钠盐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
(2)硫靛染料:大部分都是红色,本身色泽都不够鲜艳,日晒牢度差;可是它的衍生物却很漂亮,而且各项牢度都很高。
4.试述影响还原染料还原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分子结构;(2)染料晶体结构,物理形状,粒子大小;(3)还原剂浓度;(4)还原温度5.还原染料的光敏脆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光敏脆损:某些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2)产生原因:这些染料吸收光线中某一波段的能量转移给其他物质时,在纤维上引起了光化学反应使纤维氧化脆损。
(3)影响因素:染料结构、温度、湿度、基质材料6.试比较可溶性还原染料与还原染料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
结构上的差异 : 还原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 , 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因,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酸的硫酸酯盐,它的分子结构中含硫酸酯基因,可溶于水。
性能上的差异:可溶性还原染料可溶于水而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可溶性还原染料对纤维的直酸性染料按其化学结构特征可分为(偶氮类)、(蒽醌类)、(三芳甲烷类)、(氧杂蒽类)、(亚硝基类)等。
1.何谓酸性染料,按应用性能酸性染料可分为哪三类?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含有大量磺酸基,少量有羧酸基,是一类水溶性染料,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结构简单等特点,其发色体结构中偶氮和蒽醌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用于羊毛、真丝等蛋白质纤维和锦纶的染色和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