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5篇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5篇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探究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可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教师们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但作文难、难作文还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探析1、教学内容僵化习作内容无新意,作文题命来命去,写人的总是什么《我的××》,写事的总是什么《令我××的一件事》,状物的也是什么《我的文具盒》等等。

这些命题,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直到小学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得得心应手。

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2、指导走向极端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

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

结果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拾金的也能“不昧”,不会游泳的也能“下水救人”;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作文课时,写个题目在黑板上,根本不加必要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写。

怎样完成任务?学生自有四字秘决——拼凑、抄袭。

3、批改事倍功半一个班四五十篇作文,篇篇精批细改,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其效果如何?作文本子发下去以后,学生瞟一眼分数,浏览一下评语,似懂非懂,一扔了之。

文中的错别字教师订正了,病句帮助改正了,无须学生“费神”,下次作文,学生“照错不误”。

4、评价标准不当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有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评判者眼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

因此在有些考试甚至竞赛的作文评阅中,有的教师干脆把文章篇幅的长短,书写的好坏当作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至于语句是否顺畅,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新颖,则很少顾及。

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习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令人担忧,当务之急是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把习作教学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情。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尝试1、冲破桎梏,实现“开放”首先是思想开放。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

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其次是内容开放。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

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

最后在形式上也要开放。

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扩大阅读,注重积淀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本学期在原来积累的经验上更好地利用《新人文读本》这本课外阅读教材,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自备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使文章增色生辉。

3、勤练勤写,提高能力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

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

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

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

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

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4、适当评价,激发兴趣在批改、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

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作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在参与作文的过程中,认认真真地观察,开开心心地活动,高高兴兴地体验,快快乐乐地追忆,痛痛快快地想象,真真切切地表达,实现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语文出版社·2002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习作教学生活化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

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

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

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

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

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

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

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

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

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

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

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