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市场调研报告

纺织市场调研报告

纺织市场调研报告纺织市场调研报告「篇一」市场概况:南京的家纺市场运作时间较久,基本都集中在以新街口的中央,新百,大洋,金鹰等几家商场为主的商圈内,四大商场的床品不仅有国内一线二线的品牌,也包含了很多三线,甚至不知名的品牌。

之所以连不知名的品牌都能进入,我个人认为与他们进驻商场较早有关,由于进入的时间较早,在南京老百姓心目中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

而大部分家纺专卖店也都集中在新借口商圈1公里的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南京的老百姓日常的购物都喜欢到新街口商圈。

湖南路苏宁银河没有床品。

中央门只有老牌的南京商厦有部分中低品牌。

金盛百货只有宝缦一家,其余都是做批发。

迈皋桥商圈几乎没有。

夫子庙也只有环北市场有点。

之所以会出现以新街口商圈一家独大的局面,个人认为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布局规划:既然目前状况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那么我们在店铺布局上就需要形成“一个中心,多点布局”的局面。

所谓的一个中心,就是以新街口四大商场为中心,全面进驻新街口商圈,利用商圈的优势,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交通的拥挤,人们日常工作的繁忙。

很多离新街口比较远的人群,他们就会选择离他们最近的商圈进行购买。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区域的购物中心也是我们要抢占的市场。

桥北,六合,迈皋桥,中央门,河西,江宁等商圈布局,而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马鞍山,滁州,其家纺的后续发展能力也较强,马鞍山目前的家纺品牌大概有10多个在运作,开专卖店的也就7-8个。

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而滁州,目前很多家纺品牌都没有打入滁州市场,相对于周边,市场空白度较高,机会很大。

结论:南京的目标消费群体消费习惯是偏好大型的商场,超市。

那么我们在南京的发展应优先考虑大型商超连锁(公司楼下的梦兰家纺专卖店在某天下午3-4点门前经过130多人,进店1人,无购买。

第二天上午9-10点间无人进店。

虽然数据不全面,但从某个侧面可以了解专卖店在南京市场的处境)。

在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周边商圈,提早进驻,提前抢占市场。

在房租相对便宜的商圈内,可以优先考虑专卖店。

纺织市场调研报告「篇二」一、棉花价格企稳截至12月22日,国内外棉花价格平稳。

其中,国内3128B级棉花价格指数稳定约13090元/吨,同等级外棉70.45美分/磅,折1%关税后,内外棉价差约为1551元/吨。

全国棉花公证检验数据显示,9-11月共检验约1170万包,长度28mm 及以上棉花占76.13%,比去年同期低15.12个百分点;马值为C档占比为41.74%,比去年同期高22.24个百分点,高品质的棉花依然缺少,为保证生产需要,企业还需要进口优质棉花。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口棉花8.45万吨,1-1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28.71万吨,减幅40.90%。

协会跟踪数据显示,原棉进口环比增加0.50%。

本年度棉花采摘接近尾声,双“28”及以上棉花加工量环比增加,价格略有下调,手摘到厂价约为13100元/吨。

跟踪数据显示,原棉库存环比增加2.98%,虽然棉农惜售情绪浓厚,多数纺纱企仍对未来棉价走势缺乏信心,但由于价格稳定,部分纺企增加了高等级原棉的库存量。

二、化纤短纤价格走低截至12月21日,WTI原油期货由月初41.85美元/桶,下调至34.74美元/桶,跌幅达16.99%;1.4D直纺涤纶短纤价格随原油价格同向下挫5.89%,粘胶短纤价格下降7.66%。

化纤短线价格大幅下调,企业均不敢盲目购入,坚持原料随买随用,保持库存低位运行。

跟踪数据显示,非棉纤维库存下降3.77%。

三、产销压力较大调研了解到,目前企业订单依然较少且利润极薄。

生产中低纱支纱线的企业一方面受国内外棉花价差影响,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国内同质恶性竞争导致几乎无利可图。

生产高纱支纱线的企业,由于国产棉花存在三丝等问题,需要进口棉花来保证产品质量。

但进口棉受配额限制,数量有限,全关税进口,纺企无法承担成本压力,在质量要求可能满足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开始用新疆较高品质的机采棉来替代。

本月工作日环比增加,跟踪企业数据显示纱、布产量环比分别增加2.00%和0.35%。

本月棉花价格平稳,纯棉纱布价格小幅走低。

截至21日,CYC32S纱线下降0.54%,CGC32坯布每米下降0.09%,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常规纱线压价现象明显。

色纺纱、色织布、牛仔布等差异化产品出货量略好,但赊账周期增长,后市销售压力较大。

化纤短纤价格同相下挫导致化纤纱、布价格同向震动,截至21日,CYT32、CYTC45纱线价格分别下跌3.71%、1.25%,CGT/C45坯布价格每米下跌0.16%;CYR30纱线价格下跌0.78%,CGR30坯布价格下降0.23%。

化纤纱布定价紧随原料价格变化,虽然本月出货较快,但利润较低。

根据柯桥11月份化学纤维坯布景气指数来看,环比下跌4.2%,下游依然需求较弱,后续销量能否继续保持冲高势头尚是未知数。

四、认清现状抵御“寒冬”纱布市场回稳的后市压力仍较大,部分企业不惜降价销售库存来回笼资金,以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在原料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清现状,根据自身实际寻找出路,试图摸索出新的生存模式,来抵御持续到来的“严冬”。

纺织市场调研报告「篇三」开局形势良好春节后订单增加本次调研的企业涉及纺纱规模约1867万锭,织机2.2万台。

据企业反映,20xx年一季度开局较好,调研企业表显示,93%的企业在春节假期后初八时开台率接近100%。

春节假期后生产形势平稳,多数企业对今年形势较为乐观,产品较单一的企业谨慎乐观。

许多企业已适应了短单及小单、交货周期缩短的市场需求,企业产品库存水平较低,坏账风险减少。

春节后订单同比增加5%~10%,基本可排2-3个月,部分色织布生产订单已持续到8月份。

家纺、服装订单向产业链较完整的优势型企业集中,在行业内普遍反映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其企业订单数量不减反增。

投资较为慎重扩产更为理性在市场需求仍然低迷的大环境下,企业在产能规模方面的投资较为慎重,扩产更为理性。

28%的企业有投资意向,20%的企业已经或计划进行产业转移。

新疆地区对纺纱企业的招商引资热情依然高涨。

部分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表示,在稳定生产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放在产品的研发上,不断变化产品品种,不断创新,稳扎稳打,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原料库存较低非棉纤维受欢迎当前企业使用原料方面基本遵循随用随买的原则,无论是棉花还是非棉纤维,均没有大量库存,主要原因是要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减少资金占用量,保证资金流动性。

对于原料的采购及库存,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使用非棉纤维的企业呈增长趋势。

20xx年棉纺织行业非棉纤维使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263万吨。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使用非棉纤维。

调研了解到,使用各种非棉纤维比重超过50%的企业呈现增长趋势。

大部分企业表示,将继续增加使用非棉纤维。

一直以来坚持生产纯棉类产品的企业也表示,将顺应非棉产品比例增加的市场趋势,尝试使用差别化纤维,实现纱线的纤维多样化。

储备棉投放稳定市场,增发配额呼声较高。

20xx年全国棉花产量494万吨,其中新疆棉花产量395万吨,占比约80%。

当前,纺企主要使用新疆棉及投放的储备棉,并有少量进口棉花在使用。

储备棉投放对维持棉花市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备受关注的新疆地区20xx年纱产量约110万吨,其中棉混纺纱及化纤纱约占20%。

棉花转化率从上年的15%提高到20xx年的20%。

新疆棉花目标价试点实施三年以来,国内外棉价差缩小,由于棉花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迫切希望增加发放棉花进口配额。

进口棉纱同比减少,国产纱具质量优势。

新疆棉花目标价试点实施三年以来,国内外棉价差缩小,20xx年国内外棉价差平均每吨1500元,国内外统折棉纱线差价约每吨300元,一段时间内处于倒挂状态,进口棉纱呈现减少趋势。

20xx年全年累计进口棉纱197万吨,尽管同比减少16%,但数量仍较大,相当于超过1000万锭的产能规模,受关注度依然较高。

国内织造企业表示,在国内外纱线价差小于每吨500元左右时,考虑订单周期和质量稳定性因素,会选择采购国产纱线。

市场稳中向好价格传导欠佳市场稳中向好是调研企业的共识。

从中棉行协跟踪企业情况看,20xx年产能合计占全行业50%的企业汇总数据显示,棉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在经历了近些年洗牌后存活下来的企业,凭借与时俱进的转型,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

走访的中小型企业反映,尽管20xx年企业利润同比有所增长,但增幅有限,略低于销售收入增速。

20xx年春节过后,尽管销售较为顺畅,但企业利润相对微薄,市场形势仍然脆弱,部分企业仍然亏损。

调研中企业反映,尽管原料价格阶段性上涨,但并非需求拉动,体现在棉纱涨幅不及原料涨幅,布产品价格基本没有跟涨,产业链上的产品价格传导欠佳。

近日,当粘胶短纤价格下跌时,粘胶纱跌幅又超过原料跌幅。

成本存在地区差异融资贵问题突出通常情况下,纺纱及织布生产原料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72%~65%,人工、用电成本各约占10%。

以调研期间某企业纯棉普梳40支纱为例,生产一吨纱的加工成本为7000余元,吨纱利润仅200余元。

人工成本方面,沿海与中部地区的人工成本折算每吨相差达到500元以上。

用电成本方面,调研地区电费从每度0.28元至0.72元不等,新疆地区吨纱用电成本低于内地企业每吨1000元左右。

其他成本方面,由于棉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大,资金流动性要求高,当前的金融环境使棉纺织行业贷款难度大、贷款利率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财务及税费成本占比增大。

贷款较多的'企业因贷款利率上浮10%~20%,企业盈利难度加大。

近些年,棉纺织企业尽管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长,但仍积极采取措施“降成本”。

在生产成本中,以提高设备的运转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财务成本进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转型升级呈现新气象调研了解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质量提升是棉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

多数企业在设备方面以淘汰落后装备为主(20xx年以前装备),新增高效率、提高质量、用工少的智能化装备意愿加强。

如魏桥纺织、江苏大生等企业,已率先建成以国产设备为主的最先进的纺纱生产线。

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措施持续深化。

老式片梭织机、剑杆织机、高能耗、高水耗的染整设备逐步淘汰;耗能电机、风机的更换,变频装置的添加等节约了电、蒸汽、水。

部分棉纺织集聚区充分发挥原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扩大集群的品牌影响力,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开发高端客户。

在内部管理方面,很多优质企业加快开展在ERP信息管理系统、两化融合等方面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