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请各位同学自行参考教材整理答案)
二、选择题
1-5ADBAC; 6-10 ADAAC; 11-15BCBBB; 16-21 BDBCCA。
三、简答题
1、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额。
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
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衡量一定数量的商品购买所需支付的数量多少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因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2、否。
通货膨胀衡量的是平均价格水平的走向,如果说某国或某地区在某一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了10%,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同样上升了10%,而知识平均价格水平上升了10%。
这一“平均”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而非简单的“算术平均”。
3、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题就应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题则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以美国经济在60和70年代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在1963-1969年,美国的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同时伴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结果,由于经济政策所刺激的总需求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1973年和1979年,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却是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因而前者属需求拉上的,后者属成本推动的。
4、不可。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工资是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工资上涨虽然会使消费增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并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定义,需求拉动型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胀。
在工资上升
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并进而推动总需求水平上升时,如果经济中有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而可能主要是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5、不是。
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不愿意接受线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的失业。
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再决定是否就业。
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
它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它被看做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长或居住地区等原因的存在,会造成劳动者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
6、不能。
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职位空缺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型失业等于零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要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7、菲利普斯曲线是西方经济学家用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整理1861-1957年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曲线形式表现出来。
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斜率的曲线,英国经济学家李普塞的解释是:货币工资变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劳动市场上失业率越低,即劳动市场上有超额需求,雇主间竞争会驱使货币工资率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上越是供过于求,货币工资上升就越少。
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只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
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两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锴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8、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
通常认为,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会有的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一般说来,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从而这些人在劳动力中的所占比重上升时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例如,失业的救济制度可能会使一些人宁愿失业与不愿去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同时也会加强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
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会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不断被淘汰。
(4)劳动市场组织状况,如劳动供求信息状况,职业介绍与指导状况等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包括厂商、行业和地区的兴衰,劳动这需要时间来适应形势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9、政府削减培训失业工人的资金,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因为这会消弱个人再就业的能力。
当结构性失业发生时,失业者难以迅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就业。
四、计算题
1(1)若以CPI来衡量,则
那么,
(2)如果,即名义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那么1992年,名义工资的增长完全为通货膨胀()所抵消,实际工资不变;1993年,由于,实际工资可上升5%;1994年,,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同比例增长。
(3)按照所给条件计算1992年、1993年、1994年各年的名义工资增长率
(4)如果,即名义工资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那么实际工资就维持原水平。
2、当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市场达到均衡,决定均衡工资和就业水平,即
可得实际工资
代入劳动量需求方程可得均衡就业量
当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实际工资及就业水平随之下降,在新的劳动力需求方程下
实际供给等于90,均衡就业量为
这样,实际工资下降了10%,均衡就业量下降了。
工资下降的百分数大于就业下降的百分数,是因为此模型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从而导致劳动供给对实际工资变动不敏感,也就是实际工资下降或上升很多时,就业减少或增加的不多。
因此,当实际工资变动时,就业变动幅度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