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琉球舞蹈发展史论

琉球舞蹈发展史论

琉球舞蹈发展史论刘富琳【摘要】自1372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始,至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止,中琉两国友好往来长达五百余年.中国册封推动了琉球舞蹈的发展,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根据琉球与中国、日本的历史关系,把琉球舞蹈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祭祀舞蹈为主,第二个时期以宫廷舞蹈为主,第三个时期以商业舞蹈为主,第四个时期传统舞蹈得到复兴、向多元化发展.文章旨在促进我国舞蹈学界对琉球舞蹈历史的了解,加强我国与琉球舞蹈界的交流.【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8页(P119-126)【关键词】琉球舞蹈;祭祀舞蹈;宫廷舞蹈;商业舞蹈;大众舞蹈;舞蹈史【作者】刘富琳【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1;J722.22·东方音乐研究·历史上,琉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位于我国福建以东的东海、太平洋上,它自南向北由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冲绳本岛和奄美群岛等组成。

十四世纪以前,琉球还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

洪武五年(1372),明遣使臣杨载出使琉球诏谕入贡,从此,琉球在中国的册封朝贡体制下,进入了大航海贸易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随着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琉球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也不断传入琉球并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琉球自身文化的发展,舞蹈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琉球舞蹈的研究,目前仅在董锡玖、刘峻骧、资华筠、金千秋等少数学者的论著中有所涉及[1][2][3]。

但是,琉球作为明清两季的册封朝贡藩属国,我们对琉球舞蹈的历史了解得还很不够,有的甚至把琉球舞蹈划入日本舞蹈来研究,这与琉球的历史严重不符。

因此,对琉球舞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琉球的历史与中国、日本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来展开:1.1372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2.1392年,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4];3.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4.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5.1945年,“二战”结束。

根据以上历史事件,琉球舞蹈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十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战”爆发;“二战”结束后*矢野辉雄在其《沖縄舞踊の歴史》一书中,把琉球舞蹈的历史发展分为“おもろ时代的舞蹈”、“冠船时代的舞蹈”、“‘废藩置县’后的舞蹈”和“战后的舞蹈”四个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琉球尚未与中国建立册封朝贡关系前的一个漫长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琉球舞蹈主要是祭祀舞蹈。

根据历史神话传说,琉球是由天神阿摩美久开辟的。

《中山世鉴》*《中山世鉴》(1650年)是琉球三部官修国史成书最早的一部,其余两部为《中山世谱》(1725年)和《球阳》(1745年)。

有载:“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然后桓山石草木,次生人是称天孙氏矣。

次艺五谷,始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五伦也,颇似三皇五帝之治矣。

”[5]阿摩美久派遣了一对夫妇神仙下凡,生育了三男二女,长男是国王天孙氏,次男是诸侯,三男是农民,长女是闻得大君,次女是巫师,“三男二女”创造了琉球后世繁衍生息的一切。

天孙氏统治琉球二十五纪,后历经舜天王、义本王、英祖王、察度王、武宁王等王朝。

十二世纪,琉球分“北山、中山、南山”三国,称“三山时代”,以中山国为最强大。

1372年,杨载出使琉球,琉球正值“三山时代”。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国王“尚”姓乃明代皇帝所赐,一直沿用至末代国王尚泰。

统一琉球。

琉球是个岛国,陆地资源贫乏,主要以近海渔业为生。

琉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琉球独特的舞蹈文化,琉球最早的舞蹈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

首先是对日出日落太阳的敬仰,其次是对大海的感恩,对于一个田不供食,以渔为耕、以鱼为粮的岛国,大海馈赠了琉球富饶的物质食粮。

因此,太阳和大海成了琉球的守护神。

在琉球的村落,至今还保留了众多对太阳、大海等诸神祭祀朝拜的场所,每当节日,人们集聚于此举行感谢天地、祈祷平安、庆贺丰年等仪式活动。

祭祀活动由女性的“神女”来完成。

前述夫妇神所生的长女闻得大君就是掌管琉球祭祀的最高领导者,次女巫师是具体实施者。

为何是女性呢,笔者以为女性乃大地之母,繁衍生息。

另外,大凡以海为生之地,男性多去耕海,而女性持家。

祭祀活动中,人们用一定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这就孕育了舞蹈的早期形态。

其中,手的动作非常重要,主要有三种:即“招手”、“捧手”和“拜手”,每种动作都有深刻含义。

“招手”的动作手心朝外,双手由上往下,有邀请诸神欢迎光临之意;“捧手”的动作手心朝上,双手由下往上,有接受神灵恩赐之意;“拜手”的动作双手合十作朝拜状,有感谢神灵护佑与恩赐之意。

这三种动作对此后琉球舞蹈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琉球的祭祀舞蹈以村落女性的集体圆圈舞为主,用鼓作伴奏,人们合着节奏,唱着神歌,边歌边舞。

今天,在八重山、宫古、冲绳本岛北部、久高岛等岛屿仍然保留了这些祭祀舞蹈,如图1[6]、2[7]。

该时期是琉球与中国保持册封朝贡关系的时期。

琉球舞蹈从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

1.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1372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1392年,明赐“闽人三十六姓”,琉球迎来了全面繁荣发展的契机。

中国从1404年第一次册封琉球,至1866年最后一次册封,共册封二十二次。

因琉球是岛国,与中国往来只能依靠季风航行,每次册封,中国册封使团都要在琉球停留短则数月,长则半年多之久。

停留期间,琉球宫廷设歌舞戏曲等款待中国册封使一行。

从现存最早的陈侃《使琉球录》*“使琉球录”是历代册封使出使琉球全过程及其琉球见闻的记录,是研究琉球的重要史料。

(1534年)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琉球宫廷表演的歌舞节目还比较简单。

“二十二日,复设宴,名曰“拂尘”,……但令四夷童歌夷曲、为夷舞,以侑其觞;伛偻曲折,亦足以观。

”[8]6从历代“使琉球录”的记载可知,1606年表演了二十余人的歌舞;1633年表演了龙舟歌舞;1663年有“鼓乐、走马、弄刀、刺枪、舞剑、踢球、走索诸戏”[8]46,等等。

至1719年第十八次册封时,琉球宫廷表演的舞蹈达到了顶峰,根据册封副使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的记载,在这次册封活动的中秋宴、重阳宴上,表演了神舞、老人舞、笠舞、花索舞、蓝舞、拍舞、武舞、球舞(狮子舞)、杆舞、竿舞、团扇舞、掌饰舞等舞蹈以及琉球戏曲等,[8]99-102可以看出独立的琉球宫廷舞蹈已经形成。

另外,根据琉球宫廷“尚家文书”*“尚家文书”是琉球宫廷的档案文献资料,被认定为“国宝”。

近年,“文书”资料陆续公开。

“戊戌册封诸宴演戏故事”和“丙寅册封诸宴演戏故事”的记载,在1838年(戊戌年)的册封活动上*中国对琉球第二十一次册封。

,琉球宫廷表演了神舞、老人舞、三祝舞、扇舞、笠舞、武舞、球舞、双狮舞、团扇舞、蓝花舞、经络舞、羯鼓舞、串花舞、天川舞、女舞、柳舞、四竹舞、菊舞、良会舞、咏花舞、麾舞等舞蹈*根据尚家文书《戊戌册封诸宴演戏故事》整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藏。

在1866年(丙寅年)的册封活动上*中国对琉球第二十二次册封,也是最后一次册封。

,表演了神舞、老人舞、扇舞、笠舞、羯鼓舞、球舞、双狮舞、串花舞、麾舞、团扇舞、大兼久舞、天川舞、女舞、经络舞、柳舞、四竹舞、咏菊舞等舞蹈*根据尚家文书《丙寅册封诸宴演戏故事》整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藏。

这两次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基本相同,这可能与两次册封的时间相隔较短有关。

册封活动上,神舞和老人舞是开场首先表演的舞蹈,神舞来自祭祀舞蹈,具有祈祷神灵护佑之意,老人舞具有健康长寿、子孙繁荣的寓意。

今天,琉球还保留了开场先跳老人舞的习惯,由一男一女长者或带着子孙,合着音乐《かじゃで风节》*琉球音乐的曲名称“××节”,其“节”有旋律、曲调的含义。

缓缓而舞,如图3[7]16。

2.“上江户”表演的舞蹈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向日本进贡。

当日本幕府将军更替时,要求琉球派遣使者前往庆贺;当琉球国王更替时,要求派遣使者前往谢恩。

这庆贺、谢恩活动称为“上江户”。

“上江户”从1634年始至1850年止,共十八次。

“上江户”时,在将军官邸举行进见之仪、奏乐之仪和辞见之仪等三大仪式,在奏乐之仪上表演音乐舞蹈。

其中,演奏的音乐大部分是从中国传入的明清小调和器乐曲,小部分是琉球的三弦歌*三弦歌,琉球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方式,三弦演奏者自弹自唱。

和舞蹈。

而在萨摩藩*藩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萨摩藩位于九州岛西南部,今鹿儿岛县、宫崎县大部,藩主为岛津家族。

及萨摩藩在京都、江户的官邸则表演中国戏曲和琉球舞蹈,以下是“上江户”时琉球表演的部分舞蹈情况[9]。

在《琉球人座乐并躍之图》*冲绳县立博物馆藏。

画卷中,保留了天保三年(1832)琉球“上江户”时表演的四幅舞蹈图。

图4[10]“团舞”,即团扇舞,取道具团扇为名。

右边两位为舞者,左边四位弹三弦者为音乐伴奏。

图5[10]“麾舞”,也取道具麾为名。

图6[10]“笠舞”取舞者头戴花笠为名。

图7[10]“打组舞”,两男头戴面具与两女相对而舞。

两男似小丑与两女“打情骂俏”,或与我国“打花鼓”相近,取名“打组舞”。

从以上表演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球舞蹈的一些表演特征。

另外,从服饰上看,“团舞”和“笠舞”是用典型的“红型”*琉球用传统手工织成、绘制各种图案的染织布。

制作而成的传统琉球服饰;“麾舞”扮相受到日本一定的影响;“打组舞”具有中国风格。

琉球宫廷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舞、老人舞,由长者表演;2.女舞,男扮女装,表现女子思春等内容;3.若众舞,由十一、二岁的少年表演,表现少年天真纯洁;4.二才舞,由十七、八岁的青年表演,表现青年人朝气蓬勃。

神舞、老人舞、女舞、若众舞主要在册封仪式上表演,二才舞主要在“上江户”时表演。

另外,“上江户”时还经常表演一种“口说”*一种旅途有感而发的叙事歌。

的舞蹈,内容表现“上江户”旅途中的各种见闻,伴奏音乐有《上行口说》《下行口说》《坂原口说》《四季口说》等,如图8[7]64。

琉球舞蹈的表演采用“序、破、急”的三段结构。

首先是出场部分的“出端”,其次是中间部分的“中踊”,最后是退场部分的“入端”,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伴奏。

如女舞《伊野波节》,其“出端”的音乐是《伊野波节》、“中踊”的音乐是《恩纳节》、“入端”音乐也是《恩纳节》。

若众舞的音乐分别是《くんのうら节》《港原节》《高离节》;若众麾舞的音乐是《泷落》《边野喜节》《浮岛节》等。

伴奏音乐对琉球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琉球舞蹈的伴奏音乐以三弦为主,三弦大约在十五世纪后半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从中国传入琉球[11],传入后成为琉球贵族、士族的必学乐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