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
1癌因性疲乏概况
Piper将CRF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不寻常的全身性过度疲乏,与癌症有關且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
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定,其缓解与个人的行为和努力不成比例或不相关[1]。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对肿瘤患者因性疲乏等提出明显标志,即:①患者四肢全身无力;②存在情绪反应;③患者精力难以集中;④缺乏激情、情绪低落;⑤睡眠后精力感觉没得到恢复;⑥活动困难;⑦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⑧患者夜间发生睡眠或比较嗜睡;⑨短期记忆减退;⑩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嫩缓解。
而从认知方面角度来说:90%以上患者认为癌因性疲乏属于中一种正常现象,患者更多的原因忍受疲乏,并且他们觉得疲乏并不会加重病情。
应对方式方面:当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后更多的患者选择原地休息或停止活动;10%患者坚持锻炼或在医师指导下锻炼[2]。
2癌因性疲乏的常用评估量表
评价癌因性疲乏的方法主要是评估量表,有关生理、内分泌、代谢、血液学等的测量指标,已在国外研究中逐渐出现。
单维度量表(简短疲乏量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乏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而多维度量表(Piper疲乏修订量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的问卷、疲乏症状量表、癌症疲乏量表等)在评估范围方面更有优势。
由于患者所处的癌症阶段、疲乏程度、认知功能不同,量表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晚期癌症患者的完成率普遍偏低。
研究者在选择测评量表时,可综合量表的信效度、适用人群及量表条目选择合适的量表[3]。
3癌因性疲乏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3.1癌因性疲乏相关症状疼痛-原因是疼痛本身使得患者活动耐力降低、诱发抑郁或沮丧;疼痛亦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导致患者体能下降;营养不良:肿瘤患者食物的利用率下降、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机体的能量供给少于机体所需要的能量,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疲乏;睡眠障碍:研究发现,疲乏程度与睡眠效率呈负相关,与夜间觉醒时间、入睡时间、24h睡眠时间呈正相关;焦虑、抑郁癌症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反应。
抑郁与疲乏有关,但两者关系复杂,可互为因果。
3.2疾病相关治疗方式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放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细胞损伤,与癌因性疲乏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3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患者的社会支持、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患者的心理困扰[1]。
4癌因性疲乏管理中的障碍因素
4.1患者方面对疲乏认知错误(认为疲乏不重要或没有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宿命观点(认为疲乏是应该忍受的、是治疗和疾病的一部分,收入越低的患者宿命观点越严重,并发症越多的患者其宿命感越强),愿意采用非药物办法患者缓解疲乏,但对有效措施缺乏了解;不愿意为医生添麻烦而不报告自己的疲乏症状。
4.2医护人员方面缺乏癌因性疲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重视不够;目前疼痛是唯一在临床实践中被评估、记录和管理的症状,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将疲乏的相关工作列入常规[4]。
5癌因性疲乏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的初步研究
康复期肺癌患者疲乏评分与血清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与ACTH水平呈正相关,低水平血清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能有效的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对低水平的血皮质醇激素有反应,但反应不敏感[5]。
6运动干预在癌因性疲乏中的作用
早期有氧运动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疲劳,体育锻炼和疲劳呈负相关。
有氧运动刺激垂体分泌B内啡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增强机体对刺激的耐受力。
运动时机体神经系统产生微电刺激,可缓解肌肉紧张和患者精神抑郁,使大脑皮层放松,减轻心理紧张,促进新陈代谢,使重要脏器的血液增加,营养供应充足,功能提高,可达到减轻或消除疲乏作用[6]。
7护理干预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①活动指导:临床上患者通过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的缓解疲乏,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等。
患者训练的目标主要以中等强度为宜,锻炼时应该注意患者身体情况,避免适得其反[7]。
②呼吸锻炼:采用深呼吸法对呼吸功能进行有效的锻炼。
方法如下:深呼吸法主要是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全身肌肉,然后慢慢深吸出道人体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屏气时间为2~5s,逐渐增加到10 s,然后缓慢呼出[8]。
③放松性项目:步行训练:以放松肌肉和调节神经为主要目的。
时间控制在20~30min,90~120步/min,心率控制在120次/min之内。
之后进行5min的慢步走,使自己平静下来,1~2次/d,逐渐增强。
④肌肉强度训练:步行锻炼平静下来后,开始进行肌肉强度的锻炼,肌肉强化训练项目包括3~5min的热身和指定锻炼方案中6个对抗弹性集疗法的增加使用,使这个已影响70~100%的癌症患者的问题开始加剧[9]。
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CRF 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进行深入研究,以缓解或消除癌症患者的CRF,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9]。
同时随着癌因性疲乏研究的深入与完善,逐步将癌因性疲乏的监测纳入癌症的日常护理中[10]。
参考文献:
[1]杨小平.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9.
[2]武晓红,张国华.70例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认知和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3B):12-14.
[3]薛秀娟,许翠萍,杨雪莹,等.癌因性疲乏测评工具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59-861.
[4]赵旻,丁玥.癌因性疲乏管理中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35-37.
[5]任维维.康复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的初步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2):290-293.
[6]钟碧琴,彭丽君.家庭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2-13.
[7]罗捷.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系统化护理干预[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59.
[8]姜梦媛,汪敏.太极拳对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2):420-421.
[9]赵爱琳,郭晓庆.锻炼干预在缓解癌因性疲乏方面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72-273.
[10]黄钦,曾凡.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75-3277.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