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周爱华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希望通过我的讲座,能让大家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新的启发。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理念,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设计音乐课的切口在那儿呢?这不能不使我们反问自己,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那么音乐究竟是什么,他具有那些特征?音乐以什么抓住我们的心,他的内容是什么,音乐的是怎样创作的,音乐功能是什么。

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搞清楚,也只有首先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尝试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教材为我们设计了好多可操作方案。

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从内容上更趋向现代,时尚,选材优美,版面设计上,音画结合,使音乐更能便于理解,旋律线更加直观,让人同构联觉,内容上分为四块:唱歌、欣赏、演奏、实践与创造。

再如湖南版:从故事情节入手,从音乐游戏、听赏、律动、音乐戏剧、模仿、歌表演等等环节入手。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这样的教材还有6种,这里我不在一一列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教材从哪个角度出发,最终目的都是想通过音乐实践,达成音乐审美教育。

那么他们这些角度的依据是什么?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更大范围的灵活的设计我们音乐课。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那么音乐的载体自然就是声音。

声音根据音乐振动规律分为乐音和噪音。

那么那些声音可用,那些声音不可用,这些声音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自然界有各种声音,那么是不是这些声音都是音乐,音乐与声音具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搞清楚这些问题,音乐课堂中的音响探索课就可以尝试设计了)一、音乐物质材料:1、了解构成音乐物质材料的特点:(声音1、是物质材料;2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a、是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物质,非满足生理需要;(感性材料)(1)是一种艺术媒介(2)自然界的声音本身不是感性材料,只有被作为艺术媒介时才能称为感性材料。

(一)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1)非自然性----创造性。

任何音乐作品中的声音都非自然界声音,是经过作曲家创造的,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还是一部大型交响乐。

都同样渗透着一种创造力。

自然界的声音有被用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电离》埃德加.瓦利斯主要运用了一组打击乐和汽笛的声音。

《片刻》托克豪生,这部作品采用了一个女高音,四个合唱队和十三件乐器,在音乐的开始有一片掌声,然后是说话声,胡噜声、低声细语声,呼唤声等各种自然声响。

(他们被剪接,也是一种创造,他们的存在已经腿去了自然性,被付与创造性了)因此在教学当中,尤其在小学低段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提问:小鸡怎么叫,唧唧。

小鸭怎么叫,嘎嘎,这也是一种创造,这是一种对自然声音的模仿,事实上已经腿去了自然性,叫出来的声音已经不是小鸡,或者小鸭的声音了。

但它不是音乐。

(2)非语义性----表情性语言和音乐的共性都有声音,语言中的声音具有特定的含义,而音乐中的是没有特定的含义的是非语义的。

语言与音乐为什么又有关联,是因为他们还有共性------表情音调(高低、大小、粗细、刚柔)《邀舞》、《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恋)(楼台相会),语言的音调与音乐音调的相似性。

他们都是通过音调的高低,大小,粗细,刚柔等表情因素体现总体含义。

音乐家正是利用这点,来表现语言的内容。

(二)音乐材料的对应性特征自然界的声音是有一定的含义。

如潺潺水声表示水在流动,风声表示空气在流动,打喷嚏表示可能感冒,哭、笑等等……所有这些和他的含义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中间不需环节就可沟通,(不假思索)感受到他的存在。

音乐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他们的含义。

所以音乐与他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中介,这个中介就是表现。

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并不代表爱情的表白,定音鼓的声响并不是轰隆的雷声,等等,但我们在音乐中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说明音乐声音与含义之间存在着中介因素------表现,和中介结构------想象和联想。

(1)表现性因素之一------模仿性拿鸟叫举例:对鸟我们总是要抓住纤细、柔美的音色,然后是鸟叫的特有节奏,此外,鸟叫往往温柔可爱,在选择节奏上比较弱小。

对雷声,我们一般从音的属性上下工夫,低沉的音色、无规律的节奏,由弱将强等力度变化来表现。

《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田园交响乐》。

还有通过节奏和速度来模仿如肖邦《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

和海顿的《时钟》乐中的模仿有时往往超出形态特征范围,而带有概括性的含义。

即“寓意模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经常使用,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你如果掌握音乐中模仿性的形式,你就会从音色上、节奏上,速度上、表情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模拟得更加形象生动些。

但自然界可供直接摹仿的声音毕竟不多。

你想给小鸡、小鸭安排在一个故事中,这一点摹仿完全不够的。

(2)表现性因素之二---------象征性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用声音象征声音以外的其他事物。

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和他形式上完全不同的现象,他间接给人指定了想象的方向。

如德彪西的《大海》,音乐治疗上用于消除疲劳作者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再如用小号的音色象征光明,用铜管乐象征英雄凯旋。

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通过声音的某种属性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力度,作者可以通过力度的变化象征某种动态的过程或空间距离。

如通过力度的变化象征远和近的空间距离。

波兰著名的音乐学家卓菲亚.丽莎把这种通过听觉而感受到的空间距离叫做“视觉-------空间表象”其次是音色,如《梁祝》小提琴代表女性的纤细、温柔,大提琴代表男性,深沉、庄重,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比较柔富有人情味音乐中的声音还往往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象征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分曲《朝景》中,运用了三度转调来象征旭日东升的情景。

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中运用四部卡农的手法象征黄河之水波澜壮景。

(3)表现性因素之三-------暗示性暗示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指明,他需要接受者自己去领会,对于非自然性和非语义性的音乐声音来说,暗示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往往从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

他是通过声音造成的特殊氛围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

如老柴的《悲怆》引子中,用大管沉闷的音色,微弱的力度,迟缓的节奏和盘旋在不稳定音上旋律经行所造成的惨淡气氛。

再如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乐》的引子,表现了大地复舒的,景象。

(4)表现性及其主导作用。

小结:音乐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他是一中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他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而这种创造的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从总体上来说,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的声音,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即使现代音乐中的噪音,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没有表现性就没有音乐,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表现性程度如何,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为音乐声音的最高标准。

(三)音乐材料的现实基础1、声音现象的现实基础2、三种声音的关系。

自然声音、语言声音、音乐声音。

3、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的联系某些自然声音(悦耳的声响)本身蕴涵着审美因素,某些刺耳噪声由于他们与特定的生活情境有关,而具有某种艺术素质。

如狂风、马嘶;音乐的声音虽然是非语义性的但与语言音调以及喜怒哀乐等非语言的表情音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语言与器乐作品关系也非常密切. 4、音乐运动的现实基础。

他包括客观和主观的运动。

丁善德的《扑蝶》二、音乐形式(一)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前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或分为(旋律、节奏、速度)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

现在是音高、音强音色、时间,因为时间及作为音乐感性材料的声音的基本特征。

说明:音色是由物体的振动状态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乐音噪音之分;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相同的乐器用不同的方法演奏又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二)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1、节奏,因为节奏绝非音乐仅有,自然界中有规律的活动与变化,多的不能再多了,因此节奏的内容就多了,节奏可以单独形成音乐,如踢蹋舞。

节奏的本质是事物在时间中的有序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对音乐来说就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2、节拍中的散板这种“非律动”的节拍形式是依照人的心理的自然流露,他有一种气韵连贯、一气呵成的艺术表现力,这种音乐被用在“音乐医疗”上,使身心松弛,消除肌肉紧张。

3、旋律,他包含了节奏、节拍、音高。

但旋律决不是不同音高的任意组合。

首先在听觉的审美心理中,人自然的要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与进行必须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这种相关的紧密联系就构成我们对旋律的流畅性与内在结构严紧性的感觉;其次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旋律则是音乐最重要的表情形式,所以旋律应该具有较好的表情性。

第三,音乐旋律也是在时间中推动人的心理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还要必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

旋律的概念在扩大:旋律不一定动能唱如器乐旋律;旋律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在优美流畅的传统中扩充到粗野、怪异,如德彪西的音乐已经没有完整的旋律;威伯恩的“音色旋律”4、和声、仿佛大家解决起来都很困难,至今我还没有听过一位老师上过此课。

这方面的课可以从音高的单音延长做起,另外从和声的色彩上,和他的功能上启发学生。

5、复调:复调是在不同的高度上演唱或演奏两条或者多条不同旋律的音乐形式。

(多角度的思维)6、调式语调性:当我们把一条旋律,或者一个音乐片段所用的音按高低顺序排列,就会发现构成这一旋律或音乐片段的基本音列,从一个主音出发我们常称这个音列为音阶,而音阶的各音之间与主音之间的关系叫做调式。

把旋律的整个音高提高或者降低,就是提高了整个调式的音高,我们称之为调性。

7、配器:从整体上说,人们对配器的要求来自于两种审美心理倾向,一种是对音响平衡的要求,他决定乐器配置的低音、中音、高音音响力度的平衡。

另一种是对各种音色及其相互协调和对比关系的要求。

我们从交响乐编制来看提琴的件数要严格按照音响力度要求来配,管乐按照音色的融合,我国为什么难以编制大型乐队,是因为我国乐器个性太强难以融合。

8、曲式:是指音乐各段之间的结构与设计,所显示出来的音乐整体的样式。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受人们审美心理规律制约的,(三)音乐形式结构的基本组织依据---------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1、内容不一定决定形式(声音的悦耳)2、所有的声音必须是感性的3、人们对音高的选择。

人耳能听到20—20000赫兹,音乐使用20---4000赫兹,在这频率内中国选了5个,外国选了1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