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简介

精心整理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着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并创办了着名的学院。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史称“西方三圣贤”。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彻底绝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加等地以寻求知识。

据说他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即着名的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
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中的主要角色。

至于对话录中有多少是苏格拉底的原意、而又有多少是柏拉图自己的意见,目前依然存在极大争议。

由于苏格拉底自己从没有写下任何着作,这个研究的问题也经常被称为“苏格拉底问题”。

另一个问题在于柏拉图究竟将苏格拉底虚构到了何种地步,阿里斯托芬也写下许多挖苦嘲
讽苏格拉底的作品,两人对苏格拉底的记载往往有极大差异。

柏拉图曾数次暗示他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一名随从,但他从没有明确承认过。

在《斐
记载道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刑对柏拉图造成极大的震撼,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一系列对话录中最为着重、也最为一致的事件。

柏拉图在许多对话录都曾明确的或间接的提起这场审判,或提起这场审判的情节和角色。

举例而言,在《泰阿泰德篇》和《伊壁
鸠鲁篇》中苏格拉底告诉大家他必须面临一场不公平的审判。

而在《美诺篇》里,阿尼图斯则警告苏格拉底应该避免批评当时的重要人物,以免使自身惹上麻烦,阿尼图斯在《申辩篇》里也是那些联合起诉苏格拉底的人之一。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说,《克力同篇》和《斐多篇》则是在审判定罪后于监狱内的对话。

宣扬哲学的使者,阿波罗在当时是雅典神殿里非常重要的一位神只。

批评柏拉图的人认为苏格拉底事实上是冒犯到了有权势的人,并推测这场审判是苏格拉底的敌人所一手设计的,用以警告其他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这也是研究苏格拉底的问题之一。

对话录的争议点[编辑]
的一系列对话录,因此或多或少呈现了苏格拉底真实的原貌。

他主张早期的对话录代表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而中期和晚期的对话录则是柏拉图自己的哲学,但柏拉图在对话录里从没有这样注明过。

学者们很早便在研究为何苏格拉底从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着作。

古希腊文明在进入苏格拉底的黄金时期之前便已经有数百年成熟的读写技术历史了,数十名其他诗人、哲学家、科学家、和诡辩家都留下大量着作和文件残稿,但苏格拉底则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因此许多人还怀疑苏格拉底是个半文盲。

在《斐多篇》里,苏格拉底
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对话经常是以某个没有参与最初对话过程的人所记载的,也经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听整个对话过程。

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

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柏拉图的其中两篇对话录则只是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演讲文。

对话的人为成分在判断对话
录的解释方式上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线索。

不同对话录之间的对比也令人难以琢磨。

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与小孩做对照,并
政府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类知识领域是柏拉图不感兴趣的,也很少有知识领域是柏拉图所不曾深刻探讨的。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

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
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

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

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

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和感觉。

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


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在太阳的隐喻里,柏拉图描述太阳为“启蒙”的来源。

依据柏拉图的说法,人类的眼睛与其他器官不同,因为它必须要照明的媒介才能看清楚东西。

而最强大的照明媒介便是太阳,有了太阳我们才能清楚的分辨一般事物。

同样的对比也可以套用在智慧的事物上,如果我们试着探索那些围绕我们身边的事物的本质以及分类他们
道路。

“形
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而在柏拉图提出的线喻里,我们则可以想像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代表了一连串渐增的“现实”;这个现实曾经经过一次不平均的分裂,分裂后的子部分又依据与第一次相同的比例再进行了一次分裂。

第一次的分裂代表了智慧和感觉世界间的分割,而接下来的分裂则又代表了这些世界里的进一步区隔:代表感觉世界的部分被切割为代表“真实事物”的部分以及代表“反射的阴影”的部分,同样的,代表智慧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