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按内容

时间按内容

锦堂风月合中度,且问手归处锦堂风月合中度,且问手归处--------新教材使用中的时间问题及对策作者:张彩云摘要:新课程新教材在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遗憾,我们试图对新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实施新课程后,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仅36学时,这大约比之前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少了一半。

用大约一半的时间去教完大约同样多的内容,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宏观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转变观念,舍得放手、大胆创新,提高效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整合放手效率新课程新教材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课程新教材在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遗憾,我们试图对新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在此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与广大科学教师、同仁交流、商榷,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对科学课教学的反思,营造使用教材、研究教材、改进教材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的语文教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时间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新教材(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下同)虽然每册的授课篇目比老教材(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下同)少了许多(老教材一般每册24篇,新教材16篇左右),但新教材增加了“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专题,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单纯的“写作、口语交际”相比,容量显然增加了许多。

因此,从授课的总量来看,新教材并不比老教材少多少。

但是,实施新课程后,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仅36学时,这大约比之前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少了一半。

用大约一半的时间去教完大约同样多的内容,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一、宏观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应该不但吃透教材,更要重视教学的逻辑性与延续性,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并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

要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次序进行适当调整,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教师不但要具有本学科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还应具备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能力。

教学上要成为一名杂家,有些学科知识联系非常密切,涉及到的知识教师一定要说明、讲透,不要认为不是自己学科的事,课堂上一带而过,这种做法要不得。

尤其是现在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运用好,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具有趣味性、知识性。

基于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在进行每个模块的教学前,做出时间划分。

要注意不应该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重视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单元是对模块内容的进一步划分,每个单元都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题。

在每一单元教学实施之前,应做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提炼和梳理每一单元所呈现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把它们结构化。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

进行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方面做了以下尝试:表达交流,必修一口语部分设计的是朗诵,必修二是演讲。

这样可以把第一单元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第二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的诵读,和第三单元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把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集中学习,可以节省2-3个学时。

书面表达把必修一记叙文的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和必修二的写景抒情散文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进行糅合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究,至少可以节省三个学时。

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汉字是汉语的基石,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汉字的多少决定的。

现在的高中生,能把字写好的越来越少了,多数学生写的字是歪来扭去的,而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这是长期以来在提高能力的幌子下忽略了训练写字这样的基本功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汉字教学。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侨醚 春米郑 侨醚 嗳闲┳帧1热绲谝坏ピ 颐强梢粤谐?“橘、舸、寥廓、峥嵘、遒、遏、彷徨、彳亍、颓圮、青荇、斑斓、火钵、团箕、跫音、窗扉”等看起来比较陌生的字进行教学。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工工整整地把这些字写在簿子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讲解音、形、义以及汉字的神奇所在。

这样脚踏实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祖国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感情。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前面阅读与鉴赏部分的字词资源进行探究(一)因形辨音,望文生义——汉字结构的妙用(二)拆字变形,其乐无穷——汉字结构的妙用(三)一字千金,一字之师——汉字的艺术魅力。

(四)解读汉字,溯流探源——汉字的文化内涵。

二、转变观念,舍得放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首先教师得舍得放手,敢于放手。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放手会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

让学生主动去找,找内容,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习——学会——会学。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自读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乐学好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我们在探索的时把必修一的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二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我有一个梦想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必修三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13.宇宙的边疆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四10.*短文三篇8.咬文嚼字9.说“木叶”林庚10.谈中国诗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2.作为生物的社会13.宇宙的未来等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配合导学案给他们以指导。

另外名著导读部分我也放手给了学生,实践证明他们做的非常好。

第三、大胆创新,提高效率。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效率,质量就是效率。

因此,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外群书博览,丰富自身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关系,让学生分组在属于自己的“小课堂”中畅谈“心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欢乐中汲取知识的营养,这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为此我们课题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教师对文本价值准确定位,目标明确。

文本的价值,就是文本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发挥什么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即教什么,就是指这篇文章的价值。

面对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教师首先应该想“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

语文与其它学科相比,包罗万象,形式多样,“教什么”,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教,说它复杂,是说不是教什么都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就拿《荷塘月色》来说,可以教修辞句法,也可以教表达描写,还可以教结构方面的常识。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准确的定位。

其次,老师备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兴趣。

不光讲干巴巴的语文知识,加一点作料。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插入了四大美女和四大丑女的故事,在讲柳永词的时候,插入柳永的个人韵事,在讲苏轼的时候插入东坡趣事,在讲苏武的时候,插入他的留别诗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三得,效果非常不错。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希望和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相信,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各项教育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时间问题也会慢慢地得以解决。

希望致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地参与到新教材的建设中来,使我们的教材更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

为有改革多壮志,敢教教育换新天为有改革多壮志,敢教教育换新天―――新教材使用中的方法及对策[问题]:教学方法问题。

使用新教材,毫无疑问地要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否则这一“新”字就很难体现。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呢?比较流行的是文本拓展、多元解读、动态生成、小组讨论等。

应该说这些方法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活泼热闹起来。

但是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却是一个不太好把握的问题。

如文本拓展,往哪里拓,怎么个拓法,都没有明确的规则。

而没有规则的东西必然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老师上《庄周买水》就拓展到《孔子办学》,说孔子把颜回的论文据为己有,而颜回死后孔子就无法进行学术研究,等等,这样肆意地把先师圣哲拿来调侃是不是恰当呢?很值得研究。

因此,使用新教材后,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对策]: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教学总是那么“居高临下”,学生犹如一个“瘪气的气球”,只能被动地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