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设计年级:高二姓名:【设计思想】科学是对自然的追问,对真理的探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
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学生开始从感性认知为主向理性思考为主过渡。
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基本方法,对于他们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都是极为必要的,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教材分析】《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文章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
《物种起源》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从节选部分也可以领略其学说的基本风貌。
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阅读时要理解其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学情分析】在此前的学习中,高二学生已比较熟悉说明文、论说文等文体,对于说明、论述、阐释的一般方法和语言特点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对于归纳和演绎、假说和证明等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也有了初步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科学研究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往往不单纯应运某一种思维方法,而是随着问题的推进将多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表述认识成果时,也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段。
【课标要求】学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论著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注意抓住关键概念,梳理思路,把握逻辑,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结合理科课程的学习,拓展阅读,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积累文学常识;拓展性目标: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挑战性目标: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论证方法,体会论辩的严密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从自然进化到人类文明,从生命起源到宇宙探究,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学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科学精神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证明》,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
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一、明确字音,解释字词明确字音蹼状()蝙蝠()姊妹()迁徙()解释词语①驯养:②审视:③趋向:④历程:⑤循序渐进:⑥不胜枚举:⑦错综复杂:二、掌握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2、探究背景:3、拓展知识:达尔文名言进化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积累重要字词;查阅资料,概括总结)学生展示:教师评价:一、明确字音,解释字词明确字音蹼状(pǔ)蝙蝠(biān fú)姊妹(zǐ)迁徙(xǐ)解释词语①驯养:饲养野生动物使逐渐驯服。
②审视:仔细看。
③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
④历程:经历的过程。
⑤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⑥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⑦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二、掌握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西部施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16岁时,他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但达尔文从小就爱打猎,采集矿物和植物标本。
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1828年,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
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
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
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终于写成《物种起源》。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2、探究背景: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
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
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3、拓展知识达尔文的名句①.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②.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
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③.我相信我没偷过半小时的懒。
④.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⑤.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⑥.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称“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界的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进化论最初是拉马克提出的。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进化论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仍处于进化之中;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之一。
问题2: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说说它与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
学法指导:整体感知,把握观点,把每段总结性的句子画出来,进而把握整体思路。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文章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
它与文章各部分之间是总分关系,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从自然选择的法则与相关事实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
全文的整体思路是:①提出自然选择理论;②列举大量事实和自然现象,用自然选择理论进行解释,论证物种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适应体现自然选择的作用;③针对自然选择学说面临的难题进行解释,证明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④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现象,总结生物同源、迁移与变异的观点。
问题3:梳理信息,概括文章阐述了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哪些具体事实和论点。
请补充填写下列表格。
具体事实论点学法指导:重精读,多思考。
在阅读时,找出具体事实以及论点,进而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具体事实论点在某一地区内已经产生了归入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并且这些物种现在仍很繁盛,仍会有那么多的变种存在。
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
自然选择的结果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
性选择给了雄性以最鲜艳的色泽、优美的体态和其他华丽的装饰。
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
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
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
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要积累、识记文章重要字词,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文章的整体思路。
五.板书设计自然选择的证明适者生存,择优弃劣(基本观点)六.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驯养(xùn) 吝啬(IÌn)战栗(IÌ)晕眩(xuán)B.脚蹼(pŭ) 鸫鸟(dōng)夙望(sù) 诞生(dàn)C.枞树(cōng)脚踝(huái)束缚(fù)沼泽(zhāo)D.璀璨(cuĭ)甲烷(wán)荡漾(yàng) 广袤(máo)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B.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我们作为年轻一代,应该有好大喜功....的勇气和精神。
3.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七.课后作业完成作业评价相应的习题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品,感受作者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2、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微写作。
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学生展示:教师评价:①事实论证。
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