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考点提示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知识清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1、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政治上:英国1640年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经济上: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则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策上:英国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进行殖民统治;中国闭关锁国,文化专制,重农抑商;军事上:英国坚船利炮;中国装备落后,国防松弛;英国开放进取,勇于探索;中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2)目的:打开中国国门并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结果及经济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19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果及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望夏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并造成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
其中:《望夏条约》规定中国变更关税条例须与各国官员商议。
《天津条约》规定免征一切内地税,极大的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作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1、第一阶段(1842——1846):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经济特权,使英美等国掀起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大量洋货涌向中国。
2、第二阶段(1846——1856):从1846年起,商品输入总额开始下降。
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民众因贫困无力购买;c、外国商品与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不相适应;d、鸦片贸易冲击,大量白银通过非正常贸易外流,影响了中国民众对正当商品的购买力;e、开放的口岸相对较少。
3、第三阶段(1860——1895):凭借低关税和子口税的的特权,西方列强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涌向通商口岸乃至内地。
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小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
2)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表现:a、农业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b、欧美各国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c、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1)买办迅速发展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资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内,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产生1.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2.产生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如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广州陈淡浦创办的陈联泰机器厂。
这些企业为什么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原因:a、经济基础较好;b、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c、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d、沿海地区最先遭到侵略,自然经济最先解体;3、产生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2.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3)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发展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
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新建的厂家增多。
4、作用: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5、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步履维艰(1)处境: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各级官吏敲诈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影响:处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夹缝中的地位,决定了民族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1912——1919年)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段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原因:(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首先,曾给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压力的外国商品倾销有所缓和。
如:英国对华输出减少了约1/2,法国减少到不足战前的1/3,德国货则完全停止了进口。
其次,大战期间,由于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大肆扩军备战,民用工业削减,日用品不足,于是急需进口大量面粉和其他货物,这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3.发展概况: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新建厂600余家新增资本一亿三千多万元。
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大力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5、特征: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时间短暂:仅“一战”期间(2)发展不平衡:地区:沿海发达,内陆落后;部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不发达,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3)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相比,不敌外国资本,与自然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有绝对优势6、作用:无产阶级壮大,“一战”后,产业工人达到200多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1.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概况: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集团荣氏申新棉纺织系统共拥有9个纱厂,荣氏兄弟由过去的“面粉大王”变成“棉纱大王”。
抗战时期日伪对沦陷区经济破坏,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原因:(1)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2)经济掠夺是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
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质供应地。
2、指导思想:1942年10月,日本内阁“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意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之中。
3、概况:(1)经济掠夺“军事管理”“委托经营”工矿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控制垄断占领区金融和贸易,“物资管理制度”便于日伪政权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资掠夺,极大限制民族工业生存空间(3)掠夺大量劳动力,虐杀劳工,严重破坏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萎缩原因:(1)美国经济侵略(2)官僚资本压迫。
民国时期,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三座大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势力1、外国资本的压迫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
2、官僚资本的排挤官僚资本: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地主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
(1)典型: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2)压迫方式:①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
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
②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3、封建势力的束缚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都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不仅苛捐杂税难以应付,还受到赤裸裸的敲诈和勒索,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
封建地租剥削带来的稳定收入也使得很多资本家在发财致富后转向购买土地,进行封建地租剥削。
也就是说,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客观上的束缚。
要点精析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可简称为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它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所从事的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
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
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打击的因素有哪些?一方面由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疯狂的经济掠夺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加强了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
在此情形下,不少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倒闭、破产。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