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活动计划语言大公鸡和漏嘴巴
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小班教学活动计划语言大公鸡和漏嘴巴篇1
【设计思路】
素材分析:
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情节简单,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一个很经典的生活教育素材。
主要讲了小弟弟因为吃饭喜欢东张西望而掉米粒,被大公鸡叫他漏嘴巴,还去啄他身上的米粒而被吓哭了,最后他学会
了专心吃饭,大公鸡只好去找虫子吃了。
为了让故事更适合本次活动
的重点,我对原著稍作了修改,把奶奶的角色删除了,插入了小弟弟
的录音与幼儿互动,激发了幼儿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来帮助小弟弟,一使故事更加生动了,二使幼儿参与性更强了。
幼儿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
小班幼儿由于手眼脑的不协调,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再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感,缺少独自吃饭锻炼的
机会,挑食偏食十分严重,致使每天都有很多饭菜浪费了。
养成良好
的进餐习惯对于小班而言是一个关键期,我班幼儿吃饭时也有很多不
良习惯,如掉米粒严重、还东张西望爱说话,小碗没扶住而打翻饭菜,再加上本月我们的生活关注重点是进餐环节,结合我班幼儿喜欢听故
事,因此我选择了《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一文学作品,借助于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幼儿在听听、看看、说说中,了解吃饭不掉米粒的好方
法。
环节分析: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抛出问题的方法引出故事的主角小弟弟,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重点环节就是欣赏理解部分,根据小班幼儿
的年龄特点,我将故事制作成ppt,插入了生动的小弟弟录音,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故事内容。
幼儿运用已有的零散经验在帮助小弟弟不做
漏嘴巴,通过老师的梳理和儿歌总结帮助幼儿积累吃饭时更多不掉米
粒的好方法,促进幼儿养成更好地进餐习惯。
最后为了使整个活动保
持连贯性再次引出大公鸡,使大公鸡走出文学作品,走进幼儿生活。
延伸环节是本次生活活动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借助“大公鸡”这一角色,督促幼儿养成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习惯。
【内容与要求】
在听听、看看、说说中,了解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逐步养
成良好地进餐习惯。
【材料与环境准备】ppt、录音、大公鸡头饰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价值: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引出故事主角,通过图片认识小弟弟)
出示课件,介绍名字,为什么叫它漏嘴巴呢?
二、欣赏理解(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第一段(价值:知道小弟弟掉米饭是因为吃饭时东张西望,通过小弟弟的录音提问,激发幼儿要去帮助小弟弟的愿望)
1)为什么说小弟弟是漏嘴巴?米粒都掉在哪里?
他是怎样吃饭的?(辅问:他一边吃饭一边在看什么?)
小弟弟为什么哭了?
师:原来大公鸡在告诉小弟弟,米粒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2)你们听小弟弟在说什么?(录音哭着说:你们来帮帮我,我不想做漏嘴巴,不想被大公鸡啄)
我们一起来帮帮小弟弟吧,告诉小弟弟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做漏嘴
巴的好方法有哪些?(价值:重点问题,在帮助小弟弟的情境中,积累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出示相应的图片,给幼儿直观的引导,最后以简短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梳理、小结。
)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总结:扶住碗,拿起勺;看小碗,不说话;身体、下巴靠靠好;吃得干净身体棒。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小弟弟有没有让大公鸡找到
米粒呢?
2、欣赏故事第二段(价值:将上一环节中总结的好方法编进小弟弟第二次吃饭的故事内容中,同时也是在帮助幼儿巩固和验证不掉米
粒的好方法。
)
1)现在的小弟弟是怎样吃饭的呢?
2)他对大公鸡说了什么?
师:现在的小弟弟听了我们的好方法后,吃饭时再也不掉米粒了,变成了好弟弟。
三、回归生活(价值:大公鸡走出文学作品,走进幼儿生活。
)
师:“喔喔喔,喔喔喔”咦,是谁来了?
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片和声音):前几天,我去其他班级找米粒吃了,找到了好多漏嘴巴的小朋友。
你们想不想做漏嘴巴呀?(不想)一会儿吃中饭的时候我也要来你们这里找找有没有漏嘴巴,看看谁把
饭菜撒在地上了。
延伸:(价值:这是本次生活活动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借助“大公鸡”这一角色,督促幼儿积累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
1、午餐环节,“大公鸡”到班级里来寻找掉米粒的漏嘴巴。
2、活动后两天,拍摄我班幼儿午餐时的视频,和孩子们一起玩《大公鸡找漏嘴巴》的游戏,找找漏嘴巴的小朋友,讨论交流更多地进餐好习惯和好方法。
小班教学活动计划语言大公鸡和漏嘴巴篇2
对于小班孩子而言,一日活动中最忙碌的不是集体教学活动和游
戏活动,而是生活环节,尤其让我们手忙脚乱的是幼儿的进餐时段——这边刚刚平息了两个在哭在闹不肯吃饭的幼儿,那边又有幼儿饭
菜撒了一地;这边的幼儿不会自己吃,坐在那儿等人喂,那边又有幼
儿告状:“他把不爱吃的放到我碗里了!”有的幼儿不会正确使用小勺儿,撒的比吃的还多,有的幼儿把整口饭含在嘴里,慢慢地吸吮……漫长的用餐终于结束了,等待教师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
针对这样
的现状,我开展了本次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以此来强化幼儿的进餐时的常规,改正不认真吃饭、掉饭粒的坏习惯。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大公鸡和漏嘴巴的图片,直接导入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分段
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故事以分段欣赏为主,
提问理解为辅。
欣赏完第一段,教师提问:小弟弟的嘴巴漏掉的是什么?怎么会漏啊?有的小朋友能结合故事分析出小弟弟掉饭粒的原因:他不认真吃饭;他在看蝴蝶……有的孩子能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回答:他的小胸没有贴紧桌子;碗没有放在桌子上等等。
接着提问:小弟弟吃
饭的习惯可真不好,谁来教教小弟弟,应该怎么吃饭?这个问题将文
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能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大胆
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好的激发了幼儿想和说的愿望。
接着分享故事第二段。
第二段中故事里的小弟弟知道了大公鸡啄他的原因,在奶奶的帮助下改掉了认真吃饭,再也不东瞧瞧西看看了,这回他吃的可干净了。
这样的故事结局从情感上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也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吃饭不要东张西望,要专心,这样就不会掉饭粒了。
第三环节:完整欣赏故事。
活动的最后延伸活动是在午餐环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浸润在故事角色中,把进餐当做故事的延伸,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
进餐过程中我继续以“大公鸡找漏嘴巴的小朋友”的方式介入,检查幼儿们的进餐情况:“谁是漏嘴巴,大公鸡要来找一找。
”看到有漏饭粒的小朋友,“大公鸡”就“啄”他一下表示提醒,幼儿们都会吃得很专心:“我不是漏嘴巴,我是好宝宝。
”
本次活动中我为孩子孩子们敢说、想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更增进了和老师的感情。
他们的想象力也充分地得到了发挥,为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的回应比较单一;孩子们的倾听习惯比较差;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总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回答,教师要在活动时要提醒要把话说完整等。
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
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知道“漏
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梳理总结了更多的进餐习惯,督促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