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议《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与完善(全文)

小议《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与完善(全文)

小议《总会计师条例》的修订与完善
总会计师是企业主要治理人员之一,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操纵、分析等工作。

我国的会计师制度经历了由选择性设置到必须设置的过程。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为了提高经营治理水平,更好操纵风险,很多股份制企业也设置了总会计师职位。

1990年12月《总会计师条例》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进展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进展,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对会计师在企业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以总会计师条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总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修订的措施。

一、总会计师条例的作用
(一)总会计师职责
总会计师在贯彻GJ财政政策和各项企业制度、参与企业经营治理决策、提升企业财务治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操纵、预算、分析和考核;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二)《总会计师条例》的作用
1.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责任。

企业经营治理的现实需要是总会计师岗位存在的前提,而岗位职责的明确是总会计师发挥作用的
保障。

在条例颁布以前,总会计师从事相关业务没有理论依据,总会计师岗位本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阻碍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经营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条例颁布实施以后,总会计师的岗位职责得以明确,总会计师便可以在条例规定的职责下开展治理工作,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治理中。

2.完善了总会计师的职能。

总会计师制度是我国经济进展中基于现实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总会计师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总会计师条例》除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会计业务主管方面的职责外,还明确了在协助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决策和参与其他生产经营治理方面的职责,使总会计师在贯彻GJ财政政策和各项企业制度、参与企业经营治理决策、提升单位会计治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培养和壮大了总会计师队伍。

《总会计师条例》不仅扩大了总会计师制度适用范围,而且明确了总会计师的专业资格,建立了总会计师奖惩制度,使会计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养得以提高。

4.巩固了总会计师制度。

《总会计师条例》是在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的基础上,对总会计师制度的进一步明确和阐述,使我国总会计师制度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并为后续企业经营治理相关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总会计师条例存在的问题
(一)总会计师的定位与职责权限问题
首先,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在颁布《总会计师条例》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风险治理、投资治理、筹资治理、战略治理和内部操纵等理念,因此总会计师的定位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展,企业经营面临的宏观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条例没有涉及到,所以总会计师无法参与新出现业务条线的治理,不利于总会计师作用的发挥;其次,《总会计师条例》的相关规定与《会计法》的规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导致各个企业对总会计师的定位混乱,出现错位缺位的情形;最后,《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职责权限设定主要以传统的财务会计治理职能为主,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要求,部分企业出现总会计师被边缘化的情况。

(二)企业缺少总会计师发挥作用的环境
总会计师发挥作用的环境与其定位与职责权限是相联系的。

企业的环境是各项制度运行的基础,也是相关制度能够贯彻执行的保证。

目前我国企业中虽然设置了总会计师,但是缺乏总会计师发挥作用的环境,因此总会计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称谓混乱不统一
如果把总会计师看成是企业财务治理方面的总负责人,就相同性质的职位而言,我国企业目前主要有不同的称呼,有的采纳外来词性质的称谓——首席财务官,有的直接称总会计师,还有的称为财务总监,但就职能而言,负责的业务范围差不多。

但是各职能、定位、作用等方面没有统一而规范的界定。

以上所列
的称谓在企业中经常混合使用,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四)适用范围过窄
《总会计师条例》颁布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摸索初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没有形成系统,当时并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实行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在当时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当时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总会计师条例》只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而且岗位的设置也是选择性的。

1992年XX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经济逐渐淡出国民经济进展系统,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了先进的治理制度和经营理念,市场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显然,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制定的《总会计师条例》难以满足新进展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拓展范围。

(五)专业性要求较低
总会计师这一职位起源于计划经济,本质上属于行政职务,因此《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任职要求主要侧重于道德修养方面,而专业任职条件相对比较笼统,只规定“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先现代企业面对的是更高的财务治理需求和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按照原有的任职条件显然无法满足经营治理的要求。

三、《总会计师条例》修订完善的必要性
要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加强企业的经营治理,就必须对《总会计师条例》进行修订和完善。

财政部于20XX年9月份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进展规划(20XX-20XX年)》,规划明确指出,要适应现代会计职能重大转变,积极推动修订《总会计师条例》,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的职能,提升总会计师地位,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为条例的修订指明了方向。

首先,修订完善《总会计师条例》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进展的需要。

原有的总会计师条例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背景下制定的,适用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进展形势,但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企业大部分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要继续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对总会计师条例进行修订;其次,是与其他经济法律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需要。

《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的修订中都对总会计师的职责、定位、权限等做了规定,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有必要进行修订;最后,对条例进行修订与完善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XX的十八大指出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法规与国际接轨已是势在必行,总会计师在企业经营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适应形势与国际接轨。

四、修订与完善的相关建议
(一)规范总会计师的称谓
称谓统一是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

正对目前企业财务治理总负责人称谓混乱的情况,新条例应该明确称谓。

可以从定义上将称谓进行明确划分,根据在企业经营治理中的作用,价值治理中的侧重,承担的责任、地位等明确划分总会计师、CFO、财务总监。

也可以将称谓统一,根据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统一为一个称谓,将三者的职责统一化。

(二)完善岗位职责权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展,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企业增加了新的经营项目,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风险价值治理也呈现多样化,总会计师这这一岗位应该由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核算与分析职能转变成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公司操纵的责任者。

改变过去总会计师有名无实的边缘化状态,使总会计师真正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改变总会计师计划经济概念的看法,将总会计师看成企业财务的负责人,根据企业的实际将总会计师的岗位职责以及权限加以明确。

可以考虑将总会计师职责设定为企业会计基础治理、财务治理与监督、内操纵度建设、风险操纵治理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

(三)拓宽适用范围
总会计师本来是针对原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但事过境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改制为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在多种股份制并存的经济环境下,要继续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可以考虑将总会计师的行政化头衔去掉,直接
纳入企业经营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向董事会负责。

可以与《会计法》衔接,扩大《总会计师条例》适用范围,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其他企业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

(四)提高总会计师任职门槛和专业化水平
改变原有条例片面强调政治素养的任职条件,提高总会计师专业水平门槛。

从根本上改善总会计师有名无实的状况,总会计师职位让有能者居之,真正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治理水平发挥作用。

另外可以将总会计师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由董事会直接负责。

提高总会计师的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协作能力和资源治理能力等。

相关主题